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不怕网址被屏蔽了
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
24-08-01
作者:shitou
2024/08/01
前言;
在我梦中,冤死的祖先们忧愤的对我说,你是为了我们和历史真相而创作,
不是为那些卑鄙宵小之人;于是,早已次次透心凉的我,再次燃烧自己那颗精忠
报国之心。
我的故事中的历史真相,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述;但是很多读者依然看不太懂,而自己胡思乱想一翻,这让我情何以堪。
第十章 以计对计
蓟州城作为京师的屏障,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这
一天,蓟州城外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清晨,蓟州城的郊野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这层薄纱。
明军的侦察兵们,身着轻便的战甲,手持长枪和腰刀,警惕地在田野和林间穿行。
他们分成五十人的小队,如同幽灵般在晨雾中时隐时现,寻找着敌军的踪迹。
在石门驿站附近,侦察兵们发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驿站已经悄然易主,归
顺了后金军。这一发现让他们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后金的
军队已经近在咫尺。
当侦察兵们巡逻至马伸桥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和盔甲的摩擦声。一队后金
军正朝他们的方向快速接近。明军侦察兵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的眼神中闪
烁着坚定和勇敢。
战斗突然爆发,两军在马伸桥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明军侦察兵们凭借着对
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战斗技巧,与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刀光剑影中,双方士
兵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战马嘶鸣,兵器碰撞的声音响彻云霄。
蓟州城内,袁崇焕接到了战况的报告。他立刻下令,对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
色的勇士们给予重赏,以示对他们英勇行为的认可和鼓励。祖泽润的亲兵队伍因
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授予了二百两白银的犒赏,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英勇的
肯定,也是对祖家军事传统的赞誉。祖泽润是祖大寿之子,虎父无犬子。
袁崇焕和诸将领站在城东楼上,目光如炬,注视着远方的动静。他们知道,
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即将到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斗即将爆发。城墙上的士兵们严
阵以待,弓箭手、火枪手和刀盾手各就各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城楼上,旌旗猎猎,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决心。蓟州城的百姓也被动
员起来,他们或是帮助搬运物资,或是参与修补城墙,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保
卫家园的坚定信念。
崇祯皇帝的焦虑如同一根紧绷的弦,随着战事的持续,这根弦越绷越紧。在
紫禁城的深处,皇帝的御书房内,灯火通明,映射出他焦急的面容。桌上铺开了
一张张军事地图,上面插满了代表明军和后金军的小旗,形势一目了然,却又扑
朔迷离。
崇祯皇帝深知,辽东的安危关系到大明的存亡,而蓟州的防守更是京师的一
道屏障。他的目光在地图上游移,最终定格在蓟州的位置,那里是袁崇焕的军队
与后金军交锋的最前线。
皇帝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不安。他知道袁崇焕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
领,曾在辽东多次击退后金的进攻,是大明的中流砥柱。然而,面对后金军的不
断挑衅和侵袭,即便是袁崇焕,也难以保证每战必胜。
在这样的情绪驱使下,崇祯皇帝决定再次下旨,催促袁崇焕尽快取得胜利。
他提起朱笔,饱蘸墨汁,在黄绸圣旨上挥毫泼墨,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的急迫和
决心。
圣旨中写道:「卿本职负责辽东,关内失守是他人的责任。但既卿已统兵前
来,务必取得完全胜利。」这句话既是对袁崇焕的信任,也是对他施加的压力。
皇帝明白,战争不是儿戏,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但他更明白,大明的江山社
稷需要这场胜利来稳固。
圣旨写毕,崇祯帝将其郑重地交给了身边的太监,命令他立刻快马加鞭,将
这份旨意传达给袁崇焕。太监领旨,不敢有丝毫耽搁,他知道这份圣旨的分量,
也明白皇帝的期盼。
在蓟州城的袁崇焕接到圣旨,他的心情复杂。他能感受到崇祯帝的急迫,也
能理解崇祯帝的焦虑。但作为一名将领,他更清楚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他深
吸一口气,将圣旨仔细收好,然后召集诸将,商讨对策。
袁崇焕知道,他需要在皇帝的期望和战场的实际情况之间找到平衡。他需要
制定一个既能满足皇帝要求,又能确保军队战斗力的作战计划。
蓟州城的士兵们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他们在城墙上巡逻,检查武器装备,
准备迎接可能的战斗。虽然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但也清楚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
艰苦的。
在这场关乎大明命运的战争中,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胜利而努力。从紫禁城的
崇祯帝到蓟州城的明军士兵,每个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目标:保卫大明,取得胜
利。
十三日的清晨,蓟州城外的大地还未完全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晨雾的湿润和
泥土的芳香。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袁崇焕已经站在城墙之上,凝视着远方。
他知道,今天将是一个关键的日子。
随着袁崇焕的一声令下,明军的马步兵迅速行动,他们穿过城门,如同一股
股铁流涌向城外。士兵们穿戴着铠甲,手持兵器,脸上写满了坚毅和警惕。他们
迅速在城外建立了坚固的军营,营帐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旌旗在晨风中猎猎
作响。
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约两百名女真骑兵,他们停留在明军军营的外边,似
乎在观察着什么。袁崇焕站在高处,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他发现除了这些骑兵
之外,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却隐藏得无影无踪。他知道这是敌人的诱饵,是试探也
是挑衅。
袁崇焕果断下令炮击,明军的火炮随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口喷吐出火
焰和浓烟,炮弹划破空气,直指那些女真骑兵。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炮火,女真骑
兵迅速作出反应,他们策马扬鞭,快速退走,消失在视野之外。
袁崇焕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下令辽军一整天都坚守营地,不得有丝毫懈怠。
士兵们加强了营地的防御,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攻击。
后金军选择了东南一带的茂密林木和崎岖山谷作为他们的营地,这里地形复
杂,易于隐蔽,难以被发现。他们利用夜色的掩护,在蓟州城外五里处行军并扎
营,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部署。
到了十四日,辽军派出的侦察兵带回了重要情报:后金军已经转移,正在城
外五里的西南一带。袁崇焕立即率领辽军前往蓟州城西南一带扎营,希望能够在
那里拦截后金军的行动。
然而,皇太极的智谋超出了袁崇焕的预料。他知道袁崇焕在蓟州严阵以待,
拦截他的军队,于是选择了潜越蓟州的策略。十一月十四日,袁崇焕的斥候侦察
到后女真大部分已经潜越蓟西,这意味着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落
空了。
袁崇焕站在营帐之外,望着西方的天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随着袁崇焕在蓟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心中积累的不安和烦躁也日益增
加。京畿地区的平静背后隐藏着未知的危机,女真军的动向和意图如同迷雾一般,
让人捉摸不透。
每天的巡视成了袁崇焕的必修课,他的身影在城墙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如
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哨兵。阳光下,他的盔甲反射着冷冽的光芒,眉头紧锁,眼神
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祖大寿和何可纲,这两位忠诚的将领,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赵率教的牺牲
让袁崇焕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而如今,他更加依赖这两位将领的智慧和力量。
站在城墙上,袁崇焕远眺着远方,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你说,皇太极到
底去了哪里?」他的目光转向祖大寿,寻求着答案。
祖大寿沉吟片刻,回道:「督师,以属下之见,或许皇太极知道督师已到蓟
州镇守,已经避开我们,直接攻打通州或者别处去了。」他的声音低沉,每一个
字都经过深思熟虑。
袁崇焕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可是一连几天,我们的斥候也没有得到
消息。有了确切的消息,我们的兵才能移动,不然要是我们一旦离开蓟州,女真
军再强攻蓟州,那样就不好了。」
何可纲接过话题,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督师,说得极是,现在只有得到
斥候确实的女真军的消息,我们才能动作,说不定,女真军在遵化周围劫掠一番,
退兵了也未可知。」
袁崇焕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可是,让皇上多担心一天,以后
我的罪过就深重一层啊。」
祖大寿不解地问:「督师何有此说?」
袁崇焕苦笑了一下,解释道:「初十我们进入蓟州的时候,皇上已经下旨,
让我们不得越蓟州一步,看来朝中有传言对我们不利呀。」
何可纲试图安慰袁崇焕:「皇上既然已经下旨,那我们刚好就守在蓟州,见
机行事,不是更好吗?」
袁崇焕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你们不知道呀,要是女真军的目标只是在
遵化四周劫掠一次还罢了,要是他们的目标是攻打北京,就会动摇大明的根基呀,
那时整个大明朝就会崩溃。」
祖大寿深吸了一口气,凝重地说:「督师的意思是,保皇上就是保大明,也
是保天下苍生。」
何可纲欲言又止,但在袁崇焕严厉的目光下,他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虑:
「可是皇上还是个,今年才满……」他的话音未落,袁崇焕便打断了他。
「可纲,不许胡说,天子永远都是天子,臣子永远都是臣子,我们要做好自
己的本分。」袁崇焕的声音中透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
「是……」何可纲用力地回道,他的声音在城墙上回荡,显得格外坚定。
在蓟州城的这段日子里,袁崇焕和他的将领们,每天都在为大明的安危而忧
虑,为皇上的担忧而焦虑。
蓟州城的城墙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袁崇焕、祖大寿和何可纲三人的目光
紧紧地盯着一名斥候,他的出现仿佛带来了一丝不确定的希望。
斥候的呼吸急促,脸上挂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和尘土,但他的眼神中闪烁着
坚定的光芒。他的声音划破了城墙上的宁静," 报……紧急……军情……" ,每
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三人的心上。
袁崇焕没有时间多问,他的动作迅速而有力,抓起筒子,拆开,抽出纸卷。
他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迫切和决断,他知道这份情报的重要性,可能关乎整个战
局的走向。
纸卷在袁崇焕的手中展开,潦草的字迹记录着紧急的军情。袁崇焕的眼神在
字迹上迅速扫过,每读一个字,他的眉头就紧锁一分。" 皇太极已知袁崇焕到达
蓟州,已绕过蓟州继续西进攻打通州而去。"
袁崇焕的声音沉重," 不好,皇太极已经绕过蓟州,攻打通州去了,通州离
北京只有四十里,是北京以东最后的屏障,通州一失,京师就危亦。"
祖大寿立刻回应," 那我们赶快带兵去支援通州,五日的时候,皇上已经派
孙承宗领兵去守通州,现在通州有孙承宗守备应该问题不大,现在通州还在明军
手里。"
何可纲也急切地问道," 督师,我们现在怎么办?"
袁崇焕沉思片刻,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等等,事情不会那么简
单,我预感如果我们直接西进去救通州,可能会中皇太极的埋伏,赵总兵的事就
是一个最大的教训。"
祖大寿立刻理解了袁崇焕的意思," 督师的意思是,皇太极想在通州和蓟州
之间又设下伏兵,想再一次设伏歼灭明军吗?"
何可纲也紧接着说," 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赵总兵的教训就在几日前发生,
皇太极又在用勾引打援的战术,想逐个击破。"
袁崇焕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冷静和果敢," 可纲说得不错,我们
不能直接西进追击女真军,而要绕道去通州,再和通州的孙承宗前后夹击,就可
以消灭女真军。"
三人的对话中透露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他们知道,每一步都必
须谨慎,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在这个关键时刻,袁崇焕的冷静和
智慧,祖大寿和何可纲的忠诚和支持,成为了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支柱。
蓟州城下的士兵们也在忙碌着,准备随时出发。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
定和期待,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但他们也坚信,在
袁督师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十一月的寒风中,袁崇焕站在蓟州城楼上,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拦截失
败的消息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知道,此刻不是沉溺于失落之
时,而是要迅速做出决策,以应对皇太极的下一步行动。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袁崇焕决定不走寻常路,不直接往西追击后女真军,而
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曲折但可能更为安全的路线——先前往河西务。这个决定体现
了他的军事智慧和对战局的精准判断。
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的军队踏上了前往河西务的行军之路。士兵们穿着冬
衣,脸上刻着坚毅,步伐坚定地跟随着袁崇焕的旗帜。他们知道,这条路虽然绕
远,但却是避开敌人可能埋伏的明智之举。
行军的队伍在清晨的薄雾中缓缓前行,穿过了蓟州城外的原野。阳光透过稀
薄的云层,将光芒洒在士兵们的铠甲上,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战马嘶鸣,车轮滚
滚,队伍中不时传来将领们鼓舞士气的呼喊。
河西务地理位置重要,在天津和北京之间,是连接两城的重要通道。袁崇焕
选择这条路线,一方面是为了避开皇太极可能在蓟州和通州之间设下的埋伏,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在必要时快速支援通州,形成对后金军的夹击之势。
随着行军的深入,队伍逐渐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地形。河西务也位于三河西南、
通州东南,这里的地形多变,既有宽阔的平原,也有崎岖的丘陵。袁崇焕的军队
在行进中必须时刻警惕,以防不测。
到达河西务时,天色已晚,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士兵们在疲惫中依然有条
不紊地搭建帐篷,挖掘战壕,布置防御。火光在营地中闪烁,炊烟袅袅升起,与
夜幕中的星光交相辉映。
袁崇焕在营帐中审视着地图,思索着接下来的行动。他知道,虽然现在他们
避开了直接的追击,但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他必须保持清醒的
头脑,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袁崇焕的军队在河西务的营地中短暂休息,养精蓄锐,
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而袁崇焕自己,也在为大明的安危,为千千万万百姓的
安宁,默默祈祷,期盼着胜利的曙光能够早日到来。
十一月的寒风凛冽,通州附近的女真军帐中,灯火闪烁,人影绰绰。皇太极
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如鹰,他虽然已经巧妙地绕过了蓟州,但心中
并未完全放松。他知道袁崇焕不是易与之辈,必定会有所应对。
帐外,女真的斥候如同夜行的猎豹,悄无声息地在黑暗中穿梭,他们的目光
如同利箭,时刻警惕着蓟州城的一举一动。十四日的清晨,当袁崇焕率领九千骑
兵出城的那一刻,他们的行动便落入了后金斥候的眼中。
斥候们在暗处观察了许久,他们的眼睛在夜色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记录着
关宁军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他们看到袁崇焕率领的骑兵并不是直接西进支援通州,
而是出人意料地往西南方向驰去。这一举动让斥候们心中生出了疑惑,他们迅速
将这一情报传回大营。
后金军帐内,皇太极接到了斥候的报告,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陷入
了沉思。他知道袁崇焕这一举动背后必有深意,或许是在规避他可能设下的埋伏,
或许是在寻找更为有利的战机。
同时,斥候们还观察到步军并未随骑兵一同行动,依旧驻守在蓟州城内。而
且,他们注意到有明军陆陆续续地进入城中,蓟州城的兵力似乎不减反增。这一
切的迹象都表明,袁崇焕并没有放弃蓟州,他的行动必定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
皇太极在帐中来回踱步,思索着袁崇焕的意图。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兵
力的较量,更是智谋的比拼。他必须洞察敌人的每一步棋,才能在这场战斗中占
据上风。
帐外,夜色如墨,星光稀疏。
帐中,气氛紧张而凝重。斥候的报告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
层层涟漪。皇太极和他的将领们围坐在火光摇曳的帐篷内,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
出不同程度的惊讶和疑惑。
斥候的声音在帐篷内回荡," 袁崇焕已于十四日率领关宁骑兵万余,往西南
方向疾驰而去,步军并未跟从。"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
皇太极紧皱的眉头下,眼中闪过一丝不解,他的声音中带着质疑和惊讶,"
什么,袁崇焕不是直接西进闯入我的埋伏圈?他们往西南方向走?全部是骑兵?
看清楚了?"
斥候肯定地回应," 是的,袁崇焕领兵出城的时候,没有一点迟疑,火速行
军往西南驰去,全部都是关宁骑兵。" 他的话语坚定,没有留下任何怀疑的余地。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
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m.diyibanzhu.quest
2024/08/01
前言;
在我梦中,冤死的祖先们忧愤的对我说,你是为了我们和历史真相而创作,
不是为那些卑鄙宵小之人;于是,早已次次透心凉的我,再次燃烧自己那颗精忠
报国之心。
我的故事中的历史真相,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述;但是很多读者依然看不太懂,而自己胡思乱想一翻,这让我情何以堪。
第十章 以计对计
蓟州城作为京师的屏障,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这
一天,蓟州城外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清晨,蓟州城的郊野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这层薄纱。
明军的侦察兵们,身着轻便的战甲,手持长枪和腰刀,警惕地在田野和林间穿行。
他们分成五十人的小队,如同幽灵般在晨雾中时隐时现,寻找着敌军的踪迹。
在石门驿站附近,侦察兵们发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驿站已经悄然易主,归
顺了后金军。这一发现让他们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后金的
军队已经近在咫尺。
当侦察兵们巡逻至马伸桥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和盔甲的摩擦声。一队后金
军正朝他们的方向快速接近。明军侦察兵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的眼神中闪
烁着坚定和勇敢。
战斗突然爆发,两军在马伸桥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明军侦察兵们凭借着对
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战斗技巧,与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刀光剑影中,双方士
兵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战马嘶鸣,兵器碰撞的声音响彻云霄。
蓟州城内,袁崇焕接到了战况的报告。他立刻下令,对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
色的勇士们给予重赏,以示对他们英勇行为的认可和鼓励。祖泽润的亲兵队伍因
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授予了二百两白银的犒赏,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英勇的
肯定,也是对祖家军事传统的赞誉。祖泽润是祖大寿之子,虎父无犬子。
袁崇焕和诸将领站在城东楼上,目光如炬,注视着远方的动静。他们知道,
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即将到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斗即将爆发。城墙上的士兵们严
阵以待,弓箭手、火枪手和刀盾手各就各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城楼上,旌旗猎猎,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决心。蓟州城的百姓也被动
员起来,他们或是帮助搬运物资,或是参与修补城墙,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保
卫家园的坚定信念。
崇祯皇帝的焦虑如同一根紧绷的弦,随着战事的持续,这根弦越绷越紧。在
紫禁城的深处,皇帝的御书房内,灯火通明,映射出他焦急的面容。桌上铺开了
一张张军事地图,上面插满了代表明军和后金军的小旗,形势一目了然,却又扑
朔迷离。
崇祯皇帝深知,辽东的安危关系到大明的存亡,而蓟州的防守更是京师的一
道屏障。他的目光在地图上游移,最终定格在蓟州的位置,那里是袁崇焕的军队
与后金军交锋的最前线。
皇帝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不安。他知道袁崇焕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
领,曾在辽东多次击退后金的进攻,是大明的中流砥柱。然而,面对后金军的不
断挑衅和侵袭,即便是袁崇焕,也难以保证每战必胜。
在这样的情绪驱使下,崇祯皇帝决定再次下旨,催促袁崇焕尽快取得胜利。
他提起朱笔,饱蘸墨汁,在黄绸圣旨上挥毫泼墨,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的急迫和
决心。
圣旨中写道:「卿本职负责辽东,关内失守是他人的责任。但既卿已统兵前
来,务必取得完全胜利。」这句话既是对袁崇焕的信任,也是对他施加的压力。
皇帝明白,战争不是儿戏,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但他更明白,大明的江山社
稷需要这场胜利来稳固。
圣旨写毕,崇祯帝将其郑重地交给了身边的太监,命令他立刻快马加鞭,将
这份旨意传达给袁崇焕。太监领旨,不敢有丝毫耽搁,他知道这份圣旨的分量,
也明白皇帝的期盼。
在蓟州城的袁崇焕接到圣旨,他的心情复杂。他能感受到崇祯帝的急迫,也
能理解崇祯帝的焦虑。但作为一名将领,他更清楚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他深
吸一口气,将圣旨仔细收好,然后召集诸将,商讨对策。
袁崇焕知道,他需要在皇帝的期望和战场的实际情况之间找到平衡。他需要
制定一个既能满足皇帝要求,又能确保军队战斗力的作战计划。
蓟州城的士兵们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他们在城墙上巡逻,检查武器装备,
准备迎接可能的战斗。虽然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但也清楚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
艰苦的。
在这场关乎大明命运的战争中,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胜利而努力。从紫禁城的
崇祯帝到蓟州城的明军士兵,每个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目标:保卫大明,取得胜
利。
十三日的清晨,蓟州城外的大地还未完全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晨雾的湿润和
泥土的芳香。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袁崇焕已经站在城墙之上,凝视着远方。
他知道,今天将是一个关键的日子。
随着袁崇焕的一声令下,明军的马步兵迅速行动,他们穿过城门,如同一股
股铁流涌向城外。士兵们穿戴着铠甲,手持兵器,脸上写满了坚毅和警惕。他们
迅速在城外建立了坚固的军营,营帐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旌旗在晨风中猎猎
作响。
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约两百名女真骑兵,他们停留在明军军营的外边,似
乎在观察着什么。袁崇焕站在高处,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他发现除了这些骑兵
之外,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却隐藏得无影无踪。他知道这是敌人的诱饵,是试探也
是挑衅。
袁崇焕果断下令炮击,明军的火炮随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口喷吐出火
焰和浓烟,炮弹划破空气,直指那些女真骑兵。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炮火,女真骑
兵迅速作出反应,他们策马扬鞭,快速退走,消失在视野之外。
袁崇焕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下令辽军一整天都坚守营地,不得有丝毫懈怠。
士兵们加强了营地的防御,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攻击。
后金军选择了东南一带的茂密林木和崎岖山谷作为他们的营地,这里地形复
杂,易于隐蔽,难以被发现。他们利用夜色的掩护,在蓟州城外五里处行军并扎
营,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部署。
到了十四日,辽军派出的侦察兵带回了重要情报:后金军已经转移,正在城
外五里的西南一带。袁崇焕立即率领辽军前往蓟州城西南一带扎营,希望能够在
那里拦截后金军的行动。
然而,皇太极的智谋超出了袁崇焕的预料。他知道袁崇焕在蓟州严阵以待,
拦截他的军队,于是选择了潜越蓟州的策略。十一月十四日,袁崇焕的斥候侦察
到后女真大部分已经潜越蓟西,这意味着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落
空了。
袁崇焕站在营帐之外,望着西方的天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随着袁崇焕在蓟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心中积累的不安和烦躁也日益增
加。京畿地区的平静背后隐藏着未知的危机,女真军的动向和意图如同迷雾一般,
让人捉摸不透。
每天的巡视成了袁崇焕的必修课,他的身影在城墙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如
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哨兵。阳光下,他的盔甲反射着冷冽的光芒,眉头紧锁,眼神
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祖大寿和何可纲,这两位忠诚的将领,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赵率教的牺牲
让袁崇焕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而如今,他更加依赖这两位将领的智慧和力量。
站在城墙上,袁崇焕远眺着远方,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你说,皇太极到
底去了哪里?」他的目光转向祖大寿,寻求着答案。
祖大寿沉吟片刻,回道:「督师,以属下之见,或许皇太极知道督师已到蓟
州镇守,已经避开我们,直接攻打通州或者别处去了。」他的声音低沉,每一个
字都经过深思熟虑。
袁崇焕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可是一连几天,我们的斥候也没有得到
消息。有了确切的消息,我们的兵才能移动,不然要是我们一旦离开蓟州,女真
军再强攻蓟州,那样就不好了。」
何可纲接过话题,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督师,说得极是,现在只有得到
斥候确实的女真军的消息,我们才能动作,说不定,女真军在遵化周围劫掠一番,
退兵了也未可知。」
袁崇焕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可是,让皇上多担心一天,以后
我的罪过就深重一层啊。」
祖大寿不解地问:「督师何有此说?」
袁崇焕苦笑了一下,解释道:「初十我们进入蓟州的时候,皇上已经下旨,
让我们不得越蓟州一步,看来朝中有传言对我们不利呀。」
何可纲试图安慰袁崇焕:「皇上既然已经下旨,那我们刚好就守在蓟州,见
机行事,不是更好吗?」
袁崇焕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你们不知道呀,要是女真军的目标只是在
遵化四周劫掠一次还罢了,要是他们的目标是攻打北京,就会动摇大明的根基呀,
那时整个大明朝就会崩溃。」
祖大寿深吸了一口气,凝重地说:「督师的意思是,保皇上就是保大明,也
是保天下苍生。」
何可纲欲言又止,但在袁崇焕严厉的目光下,他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虑:
「可是皇上还是个,今年才满……」他的话音未落,袁崇焕便打断了他。
「可纲,不许胡说,天子永远都是天子,臣子永远都是臣子,我们要做好自
己的本分。」袁崇焕的声音中透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
「是……」何可纲用力地回道,他的声音在城墙上回荡,显得格外坚定。
在蓟州城的这段日子里,袁崇焕和他的将领们,每天都在为大明的安危而忧
虑,为皇上的担忧而焦虑。
蓟州城的城墙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袁崇焕、祖大寿和何可纲三人的目光
紧紧地盯着一名斥候,他的出现仿佛带来了一丝不确定的希望。
斥候的呼吸急促,脸上挂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和尘土,但他的眼神中闪烁着
坚定的光芒。他的声音划破了城墙上的宁静," 报……紧急……军情……" ,每
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三人的心上。
袁崇焕没有时间多问,他的动作迅速而有力,抓起筒子,拆开,抽出纸卷。
他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迫切和决断,他知道这份情报的重要性,可能关乎整个战
局的走向。
纸卷在袁崇焕的手中展开,潦草的字迹记录着紧急的军情。袁崇焕的眼神在
字迹上迅速扫过,每读一个字,他的眉头就紧锁一分。" 皇太极已知袁崇焕到达
蓟州,已绕过蓟州继续西进攻打通州而去。"
袁崇焕的声音沉重," 不好,皇太极已经绕过蓟州,攻打通州去了,通州离
北京只有四十里,是北京以东最后的屏障,通州一失,京师就危亦。"
祖大寿立刻回应," 那我们赶快带兵去支援通州,五日的时候,皇上已经派
孙承宗领兵去守通州,现在通州有孙承宗守备应该问题不大,现在通州还在明军
手里。"
何可纲也急切地问道," 督师,我们现在怎么办?"
袁崇焕沉思片刻,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等等,事情不会那么简
单,我预感如果我们直接西进去救通州,可能会中皇太极的埋伏,赵总兵的事就
是一个最大的教训。"
祖大寿立刻理解了袁崇焕的意思," 督师的意思是,皇太极想在通州和蓟州
之间又设下伏兵,想再一次设伏歼灭明军吗?"
何可纲也紧接着说," 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赵总兵的教训就在几日前发生,
皇太极又在用勾引打援的战术,想逐个击破。"
袁崇焕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冷静和果敢," 可纲说得不错,我们
不能直接西进追击女真军,而要绕道去通州,再和通州的孙承宗前后夹击,就可
以消灭女真军。"
三人的对话中透露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他们知道,每一步都必
须谨慎,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在这个关键时刻,袁崇焕的冷静和
智慧,祖大寿和何可纲的忠诚和支持,成为了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支柱。
蓟州城下的士兵们也在忙碌着,准备随时出发。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
定和期待,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但他们也坚信,在
袁督师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十一月的寒风中,袁崇焕站在蓟州城楼上,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拦截失
败的消息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知道,此刻不是沉溺于失落之
时,而是要迅速做出决策,以应对皇太极的下一步行动。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袁崇焕决定不走寻常路,不直接往西追击后女真军,而
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曲折但可能更为安全的路线——先前往河西务。这个决定体现
了他的军事智慧和对战局的精准判断。
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的军队踏上了前往河西务的行军之路。士兵们穿着冬
衣,脸上刻着坚毅,步伐坚定地跟随着袁崇焕的旗帜。他们知道,这条路虽然绕
远,但却是避开敌人可能埋伏的明智之举。
行军的队伍在清晨的薄雾中缓缓前行,穿过了蓟州城外的原野。阳光透过稀
薄的云层,将光芒洒在士兵们的铠甲上,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战马嘶鸣,车轮滚
滚,队伍中不时传来将领们鼓舞士气的呼喊。
河西务地理位置重要,在天津和北京之间,是连接两城的重要通道。袁崇焕
选择这条路线,一方面是为了避开皇太极可能在蓟州和通州之间设下的埋伏,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在必要时快速支援通州,形成对后金军的夹击之势。
随着行军的深入,队伍逐渐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地形。河西务也位于三河西南、
通州东南,这里的地形多变,既有宽阔的平原,也有崎岖的丘陵。袁崇焕的军队
在行进中必须时刻警惕,以防不测。
到达河西务时,天色已晚,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士兵们在疲惫中依然有条
不紊地搭建帐篷,挖掘战壕,布置防御。火光在营地中闪烁,炊烟袅袅升起,与
夜幕中的星光交相辉映。
袁崇焕在营帐中审视着地图,思索着接下来的行动。他知道,虽然现在他们
避开了直接的追击,但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他必须保持清醒的
头脑,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袁崇焕的军队在河西务的营地中短暂休息,养精蓄锐,
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而袁崇焕自己,也在为大明的安危,为千千万万百姓的
安宁,默默祈祷,期盼着胜利的曙光能够早日到来。
十一月的寒风凛冽,通州附近的女真军帐中,灯火闪烁,人影绰绰。皇太极
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如鹰,他虽然已经巧妙地绕过了蓟州,但心中
并未完全放松。他知道袁崇焕不是易与之辈,必定会有所应对。
帐外,女真的斥候如同夜行的猎豹,悄无声息地在黑暗中穿梭,他们的目光
如同利箭,时刻警惕着蓟州城的一举一动。十四日的清晨,当袁崇焕率领九千骑
兵出城的那一刻,他们的行动便落入了后金斥候的眼中。
斥候们在暗处观察了许久,他们的眼睛在夜色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记录着
关宁军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他们看到袁崇焕率领的骑兵并不是直接西进支援通州,
而是出人意料地往西南方向驰去。这一举动让斥候们心中生出了疑惑,他们迅速
将这一情报传回大营。
后金军帐内,皇太极接到了斥候的报告,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陷入
了沉思。他知道袁崇焕这一举动背后必有深意,或许是在规避他可能设下的埋伏,
或许是在寻找更为有利的战机。
同时,斥候们还观察到步军并未随骑兵一同行动,依旧驻守在蓟州城内。而
且,他们注意到有明军陆陆续续地进入城中,蓟州城的兵力似乎不减反增。这一
切的迹象都表明,袁崇焕并没有放弃蓟州,他的行动必定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
皇太极在帐中来回踱步,思索着袁崇焕的意图。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兵
力的较量,更是智谋的比拼。他必须洞察敌人的每一步棋,才能在这场战斗中占
据上风。
帐外,夜色如墨,星光稀疏。
帐中,气氛紧张而凝重。斥候的报告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
层层涟漪。皇太极和他的将领们围坐在火光摇曳的帐篷内,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
出不同程度的惊讶和疑惑。
斥候的声音在帐篷内回荡," 袁崇焕已于十四日率领关宁骑兵万余,往西南
方向疾驰而去,步军并未跟从。"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
皇太极紧皱的眉头下,眼中闪过一丝不解,他的声音中带着质疑和惊讶,"
什么,袁崇焕不是直接西进闯入我的埋伏圈?他们往西南方向走?全部是骑兵?
看清楚了?"
斥候肯定地回应," 是的,袁崇焕领兵出城的时候,没有一点迟疑,火速行
军往西南驰去,全部都是关宁骑兵。" 他的话语坚定,没有留下任何怀疑的余地。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