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不怕网址被屏蔽了
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
23-08-23
量,但是他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先给他看佛经,再给他
看折子,如此先后顺序必有深意,这应该就是母亲要教给自己的道理。
张居正照例跟小万历讨论了早朝的内容,并且对万历近期的表现表达了赞赏 ,然后万历马上就进入了主题,把那本《般若波罗蜜心经》通过冯保之手给到了 张居正的手上,张居正的手还没接触到书本,仅仅是看着那本方方正正,表皮甚 至在泛着光的书籍,就感觉到这本书不是平凡之物,冯保在把书递给张居正的时 候,他肥厚的眼皮以一个诡异的角度挑了起来,他通过一个隐蔽的眼神,给张居 正传递了警告之意。
张居正莫名的感觉到一种危机感,他接过书本小心翻看,发现居然是佛教原 典,而且这本书的材质、工艺、字体、写作方式、语法全然是自己没有见识过的 ,字字之间的空隙一模一样,纸张之轻薄更是前所未见。
所谓书法风格,就是要全篇全文的字体保持统一风格,但是张居正看着眼前 的这本《心经》,这已经不是风格统一与否的问题了,而是细微的差别都无法被 找到!
这本《心经》,正是王世贞从陈肇手中得来,进献给皇家的。
这种关键的时刻,这本神奇的佛经通过他不知道的渠道被进献上来,只意味 着一件事,他的对手们已经在行动了。
张居正手捧着这本佛经,眼神已经失去了焦距,他似乎看到了眼前生出了千 丈高的荆棘丛,遮天蔽日;脚下则变成了万丈深的深海,幽深诡异,他甚至看到 了未来在烈火中燃烧的大明王朝。
他看向冯保,冯保眼观鼻鼻观心,不与他对视。
张居正回过神来,他捋了捋胡子,谨慎的开口道:「陛下,此物绝非凡物, 不知是从何处得来,又是谁献给陛下的?」
万历便解释说这本《心经》是佛教的原典,一位贤儒从浙江收集而来,献给 了母后。
张居正明白了,他直到万历帝正等着他问是谁找到了如此宝物,在强烈的危 机感的催使下,张居正的头脑风暴开始爆发。
君臣之间沉默了十秒钟不到,张居正开口询问:「此贤儒是何许人?」
万历帝答道:「是王世贞先生。」
张居正了然,对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有了大概的把握。
随后,万历帝将一本红批奏折拿了出来,冯保赶紧低头接过,传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站起身,缓慢而又厚重的躬身向前,伸出正在蜕皮的斑驳双手接过奏折 ,这封奏折正是王世贞写的《心经奏疏》。
这是一本密疏,直接呈到李太后手中,密疏不经过内阁,如果李太后判断这 本密疏可以给内阁,便公开为奏折。
在万历朝,党争就是通过密疏来进行的,争国本,三王并封,福王之国,楚 宗案,科场案,续妖书案,直到红丸、移宫、梃击三大案,包括后面的东林党与 浙党齐党等之间的斗争,全都是通过密疏来进行的,双方均使用密疏给皇帝这个 第一权力人递小纸条打击对手。
现在将这本张居正没看过的密疏交给他看,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张居正, 这是一本攻击你的密疏,你看看吧,写奏章的是刚刚立了大功的王世贞。
王世贞在这封折子里面开门见山的歌颂了万历朝鼎盛朝运,说在浙江出土了 一本佛教经书原典,我王世贞自觉这是一件大事,立马收了上来呈给皇上,王世 贞在密疏中分析了佛教原典在浙江出土代表的意义,甚至还考据了一番佛教发源 于华夏的可能性,在密疏的最后,王世贞却话锋一转,说朝廷中有位重臣「内而 养志,以坤道宁静为教;外而伤备,以阴谋险伏为虞」,暗指张居正是大明文化 与经济复兴的阻碍,还影射他专权乱政,意图不轨!
张居正看完这封密疏之后,总算是明白了万历帝,或者是李太后想传达给自 己的意思。
如果想要了解张居正目前的境遇,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目前明朝的政治情况。
目前朝中三大权力人物形成的三角平衡已经有所松动,万历登基之时,朝中 表面上最有希望成为最高权力中心的是高拱,高拱是明穆宗,也就是万历他爹驾 崩时钦点的托孤对象,是张居正的前任,奈何高拱在权力斗争上还是比不上张居 正+冯保的组合,高拱此时身上叠满了buff,打压了徐阶(此时高拱眼中的 第一对手徐阶早已经退休回家了),位居内阁首辅,明穆宗死前拉着他手说「以 天下累先生」的托孤对象,在如此之多的有利条件下,高拱对于自己执掌万历朝 最高权柄信心满满,然而攥着一手好牌的他没弄懂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刚刚诞 生的万历朝里面,谁是敌人,谁是盟友。
万历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岁,上到高拱下到百姓,谁都知道万历这时候还在「 学做皇帝」的阶段,真正说了算的是李太后,高拱这时候还忙着打压太监冯保, 寄希望于老朱家完全的依靠内阁,依靠自己,但皇家是不可能完全信任文官团体 的,皇家和文臣中间永远隔着由太监团体组成的司礼监,华夏的帝王体系中,太 监团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就同时存在太监团体干涉权力结构,分享皇家权力 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不能被制度改革、思想进步、改朝换代所影响的。
当然,有人就提出了异议,自从宦官出现以来,确实不断的出现宦官专政的 情况,但是清朝也有宦官体系,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专政?清朝的太监势力是极 其弱小的,这不就意味着清朝采取了某种措施,限制了宦官专政吗?
实际上不是,其实华夏帝制从来都是三元对立的,清朝之前是皇权vs文官 vs宦官的结构,皇权主导,并且使用宦官制衡文官,而清朝则有了另一股势力 ,清朝的三元结构是皇权vs满族贵族vs文官,满族贵族取代了宦官的地位, 因此本质上是一样的。
世界上现存的每一种政体都无法避免一个问题——权力下放与权力斗争,这 两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存在权力下放,所以一定存在权力斗争,权力下放是不可 避免的,再强大的中央也无法在当年的生产力条件下(这里的生产力条件表现在 通信、交通、物流、信息处理工具等等几个方面,那个时代的中央没有现代通讯 手段,无法直接指挥全国各地)进一步集权,如果想完成行之有效的统治,必须 把权力下放给文官和地方官员,这就导致,在野文官团体开始形成在野政治势力 ,比如明朝末期很具有代表性的东林党,皇权不能忍受文官团体政治势力无限膨 胀,所以必须引入宦官势力以达成制衡。
再插一句,其实陈肇兴办学堂完全可以不用请例如刘元卿这样的大学者,他 自己凭借白莲圣子的威望,办学在白莲领地内是水到渠成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 请一下刘元卿,甚至仅仅是让刘元卿指派个书院先生应付一下也好?
这就涉及到在明代,书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现代人看来,书院,不就是学校嘛,学校的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哪有什么 复杂的?
但是明代可不一样,书院,一方面确实行使学校的功能,另一方面,书院是 在野政治势力的主要活动场所,甚至可以说,书院就是在野政治势力的象征,是 知识分子聚集,议论朝政,拉帮结派,发表政治见解,影响朝政的场所。
后世久负盛名的在野势力东林党,主要的政治活动中心就是东林书院。
而以刘元卿为首的复礼书院,就是当今王阳明学派的重要阵地,如果能获得 刘元卿的办学支持,这意味着陈肇所办的学院地区,获得了某种自治性的可能。
明代的历代帝王对学院的态度很复杂,也很微妙,一方面来说,帝王希望书 院能够帮助朝廷培养更多知书达理、贤明正值的文人,而且书院的自治性很强, 不花朝廷的一分一毛,充分发挥其治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帝王又不希望书院形 成在野政治势力,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定,帝王非常清楚,一旦学院的名气大 了,学院的威望会直接盖过地方官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像刘元卿这种级别的 ,地方官别说拿他怎么样了,连刘元卿的一根屁股毛都摸不到,这样一位桃李遍 天下的大文人,谁知道他朝中有多少同乡和同学?谁知道他的某位学生正在什么 地方做官?
复礼书院的所在地,老百姓有什么事情都是往书院里面跑,找这些学者解决 问题,商人要想获得当地的市场认可,那就得去赞助书院,这甚至比贿赂地方官 员更加有用,刘元卿的书院,是当地实质上的政治权力中心之一。
老百姓之所以支持书院,一来是书院教书育人,给老百姓提供了阶级跃升的 渠道,二来书院相比较地方政权,更加注重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地方政府若是胆 敢欺压当地百姓,藏龙卧虎的书院马上就会对地方官员施压,他们的能量是可以 直达天听的,书院自然会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因此,如果陈肇能沾上刘元卿的名号开办学院,就能让地方的官员势力不敢 对他乱来。
把话题拉回到高拱与张居正。
现在掌权的是李太后,宦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李太后如何与身为男人的 文臣高拱如此接近?李太后只能通过万历和司礼监掌控朝野,所以高拱打压太监 冯保等于同在打李太后的手足。
所以说,高拱的最根本问题是,他没有看清楚中华帝制的三元分立的必然性 ,他企图在朝廷中构成二元结构——皇权与文官的对立,完全排除宦官,这显然 是天方夜谭。
而更具有敏锐政治嗅觉的张居正完全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他跟与皇家最近 的大太监冯保联手,跟冯保分享权力,冯保在李太后面前力挺张居正,对抗高拱 ,就等于力挺自己,高拱等于将王炸亲手推到了对手的手牌中。
而且高拱说话太直白,这种人在陈肇手下反而会得到陈肇的重视,因为「直 白的说真话」是陈肇非常看重的品质,一群谜语人执政必然会导致整个政权体制 中充满潜规则和厚黑官场话,这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腐败滋生,明争暗斗,拉 帮结派,也不能说是导致,官场厚黑学会让这些问题深深的藏在体制的最深处, 让政治体制丧失自我批判、刀刃向内的能力。
这时候全天下都知道年仅十岁的万历不能执政,但是全天下都不会说这句话 ,唯独高拱在内阁的时候公开直白的说:「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
这句话被张居正和冯保抓住,把这句话改为「十岁天子何以做主人?」传给 了李太后,李太后听后大惊失色。
这一下子就坏了菜,一句话的性质从「口无遮拦」变成了「蓄意谋反」,如 果高拱能联合冯保,这句话就算被他大嘴巴说出去了,冯保也能帮他隐瞒,就算 隐瞒不下来,也不至于被改成如此大不敬的话。
高拱既没有体悟到三元政体的局限性,也因为身居高位而没管住嘴巴,就算 他手上攥着如此之多的好牌,也经不住他如此折腾。
帝王政体有其局限性,为了保持三元结构的稳定,官场厚黑学必须存在,明 争暗斗必须存在,陈肇未来组成的政府则可以很大限度的避免这些问题,因为白 莲教本身是宗教组织,是讲信仰的,这不是说陈肇未来执掌的政府就不是三元对 立的了,不是,依然是表面上三元对立的,帝制三元结构是当前生产力状况下, 注意,一定要注意这个前提,就是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帝制是整个华夏文明试验 出的最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
而宗教政体的三元对立则是君主vs教会势力vs官员,说到这里,是不是 感觉有些眼熟?没错,此时欧洲的封建体制跟这种三元对立结构非常类似,帝国 皇帝vs教宗vs封建领主。
当然,这其中还是有很多差别的,此时欧洲的最高皇权与教廷教宗没有,或 者说只有非常弱的统治关系,但是在陈肇未来的政治体制中,他本身是君主的同 时,又是教皇,因此这是一个看似三元,实际二元的政治结构,即中央vs地方 。
中央与地方,这个表述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们 惊讶的发现,我们的政治体制就是二元对立的,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第三方出现 ,来形成权力的平衡呢?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还记得皇权为什么不能抑制在野政治权力的扩张吗?因为这个年代的生产力 水平太低了,打个比方,浙江农民起义一旦发生,把这一信息八百里加急送到北 京都要一个多星期,皇帝收到的信息永远是滞后的,都是已经发生过很长一段时 间的,等皇帝的指令传回来,距离事件在当地发生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黄花菜都 凉了,因此皇帝不能让地方成为二元体系中的另一元,必须存在另外一股势力, 让他们两者相互争夺权利才行。
注意,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片面的把「通讯手段的先进程度」与「科技是否先 进」挂钩,表面上来看,好像通讯手段的先进程度就是取决于科技的发展,但是 有一个前提,科技发展的土壤与前提是生产力是否先进,农业国家是种不出强大 科技的,就算集国家力量发展科技,发展出来的科技也没有盈利的生产力基础, 一个农业国,集合全国资源研究出来一项尖端电子芯片技术,也没有应用的空间 ,科技不能创造价值不说,反而会被生产力更强大的发达国家盯上。
放眼现在,哪还有这些事?现代军队在现代通讯的加持下,中央可以瞬间动 员全国军队,下放的中央成员可以三个小时内抵达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直接接管 地方权力,这放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古代有这生产力条件,那还用得着搞 三元政治结构?
因此,在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下,二元政治结构得以成立,而在未来,甚至可 以出现一元政治结构,这一图景也并非不可想象,比如每个人体内都植入了纳米 机械或者超微型脑机的情况,中央甚至可以直接指挥每一个国家成员,连地方政 治势力都被消除了,由此可以得见,国家政体如何呈现,完全取决于生活在这个 国家的人民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一个农业国不可能强行「民主」,也不可 能强行「共产」,在一个工业国家强行搞封建复辟,封建朝廷必然会被颠覆推翻 ,在一个农业国家强行搞民主政治,民主政权必然退化为独裁统治,国家政体的 表现形式不以某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
话题有些扯远了,高拱被张居正和冯保联手扳倒之后,全新的万历朝迎来了 全新而又老一套的三元结构对立,万历皇帝的代理人李太后所代表的皇家,首辅 张居正代表的文官团体,司礼监大太监冯保所代表的太监团体,他们相互牵制, 相互依靠,又相互对立。
万历大婚的这两年间,张居正的政治势力达到了巅峰,而且已经威胁到了皇 权,一方面是因为万历皇帝确实年幼,皇权稍弱,一方面张居正承认了太监团体 的政治地位,太监团体也寄希望于张居正能把握文官团体,从而巩固太监团体的 政治利益。
这是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必要条件。
然而现在出现了变数,皇权一方已经意识到了张居正的强大,他们需要引入 对张居正的制衡,但是皇权一方迫于没有正当的人选和借口,他们也指望不上冯 保,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好着呢,跟张居正对垒的文官团体不能说是臭鱼烂虾,起 码跟张居正比实在是差了许多。
现在半路上杀出来一个王世贞,这个人物写奏章写的极好,号称「独擎文坛 之大旗」,正儿八经的文学大家,唯一的政治愿望就是能够主笔明代国史,能当 上兰台史令就满意了,而且老朱家确实欠人家的,在万历老爹执政时期,严嵩专 权冤杀了王世贞的老父亲,现在王世贞献上了如此宝贵的佛教原典,甚至能够让 明朝动摇「佛教发源自印度」的意识形态,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大功劳。
李太后所代表的皇家意思很明显,她传递给张居正的意思是这样的:
元辅先生,你看,我们皇家也不是非要逆着你的意思来,人家王世贞立了这 么大一份功劳,这佛教原典的神奇之处你也看到了,你也得承认人家的功劳吧? 而且皇家以前确实对王家不公平,现在于情于理,我们皇家也得听听人家在说些 什么,王世贞说你「内而养志,以坤道宁静为教;外而伤备,以阴谋险伏为虞」 ,你看看,人家说你专权乱政,是天下不安宁的根源呐!当然,我们老朱家还是 信任你的,我们哪能觉得你是真的专权乱政呢?但是话分两头讲,元辅先生你也 不能太欺负人家王世贞啊,皇家要封赏王世贞,你可不能拦着啊!
张居正听懂了皇家的弦外之音了吗?当然,他听懂了,他不仅听懂了,甚至 早就预料到了,并且早就做好了应对这一局面的话术。
「陛下,仁宗之时,定密疏之规,令诸司群臣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许 具题本投进,若诉私事、乞私恩者、党同伐异不许,望陛下谨记。」
张居正没有正面回答任何皇家希望他回答的问题,而是先行使了自己身为皇 帝老师的职责,指出了这本密疏存在的问题,张居正表示,皇上啊,这密疏是用 来说正事的,而王世贞这本密疏里面,前半部分是在说正事,没什么问题,但是 后半段对我的弹劾和攻击,显然属于党同伐异的范畴,是不允许出现在密疏中的 内容,这是皇上祖上传下来的规定,您得记好了!
张居正这一手反击非常巧妙,让万历帝这个不太成熟的皇帝完全无话可说, 只能点头表示受教,其实所谓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早就被废止的七七八八了,比 如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他张居正不就是实际上的宰相嘛!但是张居正搬出的这个 规矩确实没有在明面上废除,是可以拿出来说的。
张居正抢了一个急先手,在压制了万历的气势之后,继续谈这本密疏的问题 ,表达了以下的内容:
他发现了王世贞折子上的关键问题,王世贞确实是实际的献宝之人没错,但 是这本佛教原典是谁发现的?如果是王世贞自己发现的,那没什么好说的,功劳 全是他的,我张居正无话可说,但是王世贞只是在折子中说「佛教原典现于浙江 余杭」,没说谁是第一发现人啊!王世贞进献有功,但是最大的功劳不应该是那 个第一发现人的吗?那么封赏就应该封赏第一发现人,王世贞要赏就只能赏一个 进献之功,而王世贞在密疏里面不谈发现人只提自己这个进献人,显然是想独揽 所有功劳。
这一番话可是堂堂正正,说的完全在理,万历帝根本找不到角度反驳,只能 承认张居正说的对。
在先指出了密疏问题,与王世贞的图谋问题之后,张居正最后才谈到王世贞 对自己的指控,张居正正面反驳了密疏中的言论,他没有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 举出了很多自己没有专权的反例子,把自己从这个话题中摘的干干净净。
一番太极拳下来,万历突然发觉,母后与自己准备的手牌已经打了个干干净 净,而老神在在的张居正,依旧掌握着对话的主动权,万历帝顿时感觉心中一片 冰凉!
[ 本章完 ]【1】【2】【3】
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m.diyibanzhu.quest
张居正照例跟小万历讨论了早朝的内容,并且对万历近期的表现表达了赞赏 ,然后万历马上就进入了主题,把那本《般若波罗蜜心经》通过冯保之手给到了 张居正的手上,张居正的手还没接触到书本,仅仅是看着那本方方正正,表皮甚 至在泛着光的书籍,就感觉到这本书不是平凡之物,冯保在把书递给张居正的时 候,他肥厚的眼皮以一个诡异的角度挑了起来,他通过一个隐蔽的眼神,给张居 正传递了警告之意。
张居正莫名的感觉到一种危机感,他接过书本小心翻看,发现居然是佛教原 典,而且这本书的材质、工艺、字体、写作方式、语法全然是自己没有见识过的 ,字字之间的空隙一模一样,纸张之轻薄更是前所未见。
所谓书法风格,就是要全篇全文的字体保持统一风格,但是张居正看着眼前 的这本《心经》,这已经不是风格统一与否的问题了,而是细微的差别都无法被 找到!
这本《心经》,正是王世贞从陈肇手中得来,进献给皇家的。
这种关键的时刻,这本神奇的佛经通过他不知道的渠道被进献上来,只意味 着一件事,他的对手们已经在行动了。
张居正手捧着这本佛经,眼神已经失去了焦距,他似乎看到了眼前生出了千 丈高的荆棘丛,遮天蔽日;脚下则变成了万丈深的深海,幽深诡异,他甚至看到 了未来在烈火中燃烧的大明王朝。
他看向冯保,冯保眼观鼻鼻观心,不与他对视。
张居正回过神来,他捋了捋胡子,谨慎的开口道:「陛下,此物绝非凡物, 不知是从何处得来,又是谁献给陛下的?」
万历便解释说这本《心经》是佛教的原典,一位贤儒从浙江收集而来,献给 了母后。
张居正明白了,他直到万历帝正等着他问是谁找到了如此宝物,在强烈的危 机感的催使下,张居正的头脑风暴开始爆发。
君臣之间沉默了十秒钟不到,张居正开口询问:「此贤儒是何许人?」
万历帝答道:「是王世贞先生。」
张居正了然,对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有了大概的把握。
随后,万历帝将一本红批奏折拿了出来,冯保赶紧低头接过,传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站起身,缓慢而又厚重的躬身向前,伸出正在蜕皮的斑驳双手接过奏折 ,这封奏折正是王世贞写的《心经奏疏》。
这是一本密疏,直接呈到李太后手中,密疏不经过内阁,如果李太后判断这 本密疏可以给内阁,便公开为奏折。
在万历朝,党争就是通过密疏来进行的,争国本,三王并封,福王之国,楚 宗案,科场案,续妖书案,直到红丸、移宫、梃击三大案,包括后面的东林党与 浙党齐党等之间的斗争,全都是通过密疏来进行的,双方均使用密疏给皇帝这个 第一权力人递小纸条打击对手。
现在将这本张居正没看过的密疏交给他看,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张居正, 这是一本攻击你的密疏,你看看吧,写奏章的是刚刚立了大功的王世贞。
王世贞在这封折子里面开门见山的歌颂了万历朝鼎盛朝运,说在浙江出土了 一本佛教经书原典,我王世贞自觉这是一件大事,立马收了上来呈给皇上,王世 贞在密疏中分析了佛教原典在浙江出土代表的意义,甚至还考据了一番佛教发源 于华夏的可能性,在密疏的最后,王世贞却话锋一转,说朝廷中有位重臣「内而 养志,以坤道宁静为教;外而伤备,以阴谋险伏为虞」,暗指张居正是大明文化 与经济复兴的阻碍,还影射他专权乱政,意图不轨!
张居正看完这封密疏之后,总算是明白了万历帝,或者是李太后想传达给自 己的意思。
如果想要了解张居正目前的境遇,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目前明朝的政治情况。
目前朝中三大权力人物形成的三角平衡已经有所松动,万历登基之时,朝中 表面上最有希望成为最高权力中心的是高拱,高拱是明穆宗,也就是万历他爹驾 崩时钦点的托孤对象,是张居正的前任,奈何高拱在权力斗争上还是比不上张居 正+冯保的组合,高拱此时身上叠满了buff,打压了徐阶(此时高拱眼中的 第一对手徐阶早已经退休回家了),位居内阁首辅,明穆宗死前拉着他手说「以 天下累先生」的托孤对象,在如此之多的有利条件下,高拱对于自己执掌万历朝 最高权柄信心满满,然而攥着一手好牌的他没弄懂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刚刚诞 生的万历朝里面,谁是敌人,谁是盟友。
万历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岁,上到高拱下到百姓,谁都知道万历这时候还在「 学做皇帝」的阶段,真正说了算的是李太后,高拱这时候还忙着打压太监冯保, 寄希望于老朱家完全的依靠内阁,依靠自己,但皇家是不可能完全信任文官团体 的,皇家和文臣中间永远隔着由太监团体组成的司礼监,华夏的帝王体系中,太 监团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就同时存在太监团体干涉权力结构,分享皇家权力 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不能被制度改革、思想进步、改朝换代所影响的。
当然,有人就提出了异议,自从宦官出现以来,确实不断的出现宦官专政的 情况,但是清朝也有宦官体系,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专政?清朝的太监势力是极 其弱小的,这不就意味着清朝采取了某种措施,限制了宦官专政吗?
实际上不是,其实华夏帝制从来都是三元对立的,清朝之前是皇权vs文官 vs宦官的结构,皇权主导,并且使用宦官制衡文官,而清朝则有了另一股势力 ,清朝的三元结构是皇权vs满族贵族vs文官,满族贵族取代了宦官的地位, 因此本质上是一样的。
世界上现存的每一种政体都无法避免一个问题——权力下放与权力斗争,这 两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存在权力下放,所以一定存在权力斗争,权力下放是不可 避免的,再强大的中央也无法在当年的生产力条件下(这里的生产力条件表现在 通信、交通、物流、信息处理工具等等几个方面,那个时代的中央没有现代通讯 手段,无法直接指挥全国各地)进一步集权,如果想完成行之有效的统治,必须 把权力下放给文官和地方官员,这就导致,在野文官团体开始形成在野政治势力 ,比如明朝末期很具有代表性的东林党,皇权不能忍受文官团体政治势力无限膨 胀,所以必须引入宦官势力以达成制衡。
再插一句,其实陈肇兴办学堂完全可以不用请例如刘元卿这样的大学者,他 自己凭借白莲圣子的威望,办学在白莲领地内是水到渠成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 请一下刘元卿,甚至仅仅是让刘元卿指派个书院先生应付一下也好?
这就涉及到在明代,书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现代人看来,书院,不就是学校嘛,学校的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哪有什么 复杂的?
但是明代可不一样,书院,一方面确实行使学校的功能,另一方面,书院是 在野政治势力的主要活动场所,甚至可以说,书院就是在野政治势力的象征,是 知识分子聚集,议论朝政,拉帮结派,发表政治见解,影响朝政的场所。
后世久负盛名的在野势力东林党,主要的政治活动中心就是东林书院。
而以刘元卿为首的复礼书院,就是当今王阳明学派的重要阵地,如果能获得 刘元卿的办学支持,这意味着陈肇所办的学院地区,获得了某种自治性的可能。
明代的历代帝王对学院的态度很复杂,也很微妙,一方面来说,帝王希望书 院能够帮助朝廷培养更多知书达理、贤明正值的文人,而且书院的自治性很强, 不花朝廷的一分一毛,充分发挥其治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帝王又不希望书院形 成在野政治势力,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定,帝王非常清楚,一旦学院的名气大 了,学院的威望会直接盖过地方官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像刘元卿这种级别的 ,地方官别说拿他怎么样了,连刘元卿的一根屁股毛都摸不到,这样一位桃李遍 天下的大文人,谁知道他朝中有多少同乡和同学?谁知道他的某位学生正在什么 地方做官?
复礼书院的所在地,老百姓有什么事情都是往书院里面跑,找这些学者解决 问题,商人要想获得当地的市场认可,那就得去赞助书院,这甚至比贿赂地方官 员更加有用,刘元卿的书院,是当地实质上的政治权力中心之一。
老百姓之所以支持书院,一来是书院教书育人,给老百姓提供了阶级跃升的 渠道,二来书院相比较地方政权,更加注重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地方政府若是胆 敢欺压当地百姓,藏龙卧虎的书院马上就会对地方官员施压,他们的能量是可以 直达天听的,书院自然会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因此,如果陈肇能沾上刘元卿的名号开办学院,就能让地方的官员势力不敢 对他乱来。
把话题拉回到高拱与张居正。
现在掌权的是李太后,宦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李太后如何与身为男人的 文臣高拱如此接近?李太后只能通过万历和司礼监掌控朝野,所以高拱打压太监 冯保等于同在打李太后的手足。
所以说,高拱的最根本问题是,他没有看清楚中华帝制的三元分立的必然性 ,他企图在朝廷中构成二元结构——皇权与文官的对立,完全排除宦官,这显然 是天方夜谭。
而更具有敏锐政治嗅觉的张居正完全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他跟与皇家最近 的大太监冯保联手,跟冯保分享权力,冯保在李太后面前力挺张居正,对抗高拱 ,就等于力挺自己,高拱等于将王炸亲手推到了对手的手牌中。
而且高拱说话太直白,这种人在陈肇手下反而会得到陈肇的重视,因为「直 白的说真话」是陈肇非常看重的品质,一群谜语人执政必然会导致整个政权体制 中充满潜规则和厚黑官场话,这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腐败滋生,明争暗斗,拉 帮结派,也不能说是导致,官场厚黑学会让这些问题深深的藏在体制的最深处, 让政治体制丧失自我批判、刀刃向内的能力。
这时候全天下都知道年仅十岁的万历不能执政,但是全天下都不会说这句话 ,唯独高拱在内阁的时候公开直白的说:「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
这句话被张居正和冯保抓住,把这句话改为「十岁天子何以做主人?」传给 了李太后,李太后听后大惊失色。
这一下子就坏了菜,一句话的性质从「口无遮拦」变成了「蓄意谋反」,如 果高拱能联合冯保,这句话就算被他大嘴巴说出去了,冯保也能帮他隐瞒,就算 隐瞒不下来,也不至于被改成如此大不敬的话。
高拱既没有体悟到三元政体的局限性,也因为身居高位而没管住嘴巴,就算 他手上攥着如此之多的好牌,也经不住他如此折腾。
帝王政体有其局限性,为了保持三元结构的稳定,官场厚黑学必须存在,明 争暗斗必须存在,陈肇未来组成的政府则可以很大限度的避免这些问题,因为白 莲教本身是宗教组织,是讲信仰的,这不是说陈肇未来执掌的政府就不是三元对 立的了,不是,依然是表面上三元对立的,帝制三元结构是当前生产力状况下, 注意,一定要注意这个前提,就是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帝制是整个华夏文明试验 出的最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
而宗教政体的三元对立则是君主vs教会势力vs官员,说到这里,是不是 感觉有些眼熟?没错,此时欧洲的封建体制跟这种三元对立结构非常类似,帝国 皇帝vs教宗vs封建领主。
当然,这其中还是有很多差别的,此时欧洲的最高皇权与教廷教宗没有,或 者说只有非常弱的统治关系,但是在陈肇未来的政治体制中,他本身是君主的同 时,又是教皇,因此这是一个看似三元,实际二元的政治结构,即中央vs地方 。
中央与地方,这个表述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们 惊讶的发现,我们的政治体制就是二元对立的,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第三方出现 ,来形成权力的平衡呢?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还记得皇权为什么不能抑制在野政治权力的扩张吗?因为这个年代的生产力 水平太低了,打个比方,浙江农民起义一旦发生,把这一信息八百里加急送到北 京都要一个多星期,皇帝收到的信息永远是滞后的,都是已经发生过很长一段时 间的,等皇帝的指令传回来,距离事件在当地发生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黄花菜都 凉了,因此皇帝不能让地方成为二元体系中的另一元,必须存在另外一股势力, 让他们两者相互争夺权利才行。
注意,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片面的把「通讯手段的先进程度」与「科技是否先 进」挂钩,表面上来看,好像通讯手段的先进程度就是取决于科技的发展,但是 有一个前提,科技发展的土壤与前提是生产力是否先进,农业国家是种不出强大 科技的,就算集国家力量发展科技,发展出来的科技也没有盈利的生产力基础, 一个农业国,集合全国资源研究出来一项尖端电子芯片技术,也没有应用的空间 ,科技不能创造价值不说,反而会被生产力更强大的发达国家盯上。
放眼现在,哪还有这些事?现代军队在现代通讯的加持下,中央可以瞬间动 员全国军队,下放的中央成员可以三个小时内抵达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直接接管 地方权力,这放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古代有这生产力条件,那还用得着搞 三元政治结构?
因此,在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下,二元政治结构得以成立,而在未来,甚至可 以出现一元政治结构,这一图景也并非不可想象,比如每个人体内都植入了纳米 机械或者超微型脑机的情况,中央甚至可以直接指挥每一个国家成员,连地方政 治势力都被消除了,由此可以得见,国家政体如何呈现,完全取决于生活在这个 国家的人民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一个农业国不可能强行「民主」,也不可 能强行「共产」,在一个工业国家强行搞封建复辟,封建朝廷必然会被颠覆推翻 ,在一个农业国家强行搞民主政治,民主政权必然退化为独裁统治,国家政体的 表现形式不以某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
话题有些扯远了,高拱被张居正和冯保联手扳倒之后,全新的万历朝迎来了 全新而又老一套的三元结构对立,万历皇帝的代理人李太后所代表的皇家,首辅 张居正代表的文官团体,司礼监大太监冯保所代表的太监团体,他们相互牵制, 相互依靠,又相互对立。
万历大婚的这两年间,张居正的政治势力达到了巅峰,而且已经威胁到了皇 权,一方面是因为万历皇帝确实年幼,皇权稍弱,一方面张居正承认了太监团体 的政治地位,太监团体也寄希望于张居正能把握文官团体,从而巩固太监团体的 政治利益。
这是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必要条件。
然而现在出现了变数,皇权一方已经意识到了张居正的强大,他们需要引入 对张居正的制衡,但是皇权一方迫于没有正当的人选和借口,他们也指望不上冯 保,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好着呢,跟张居正对垒的文官团体不能说是臭鱼烂虾,起 码跟张居正比实在是差了许多。
现在半路上杀出来一个王世贞,这个人物写奏章写的极好,号称「独擎文坛 之大旗」,正儿八经的文学大家,唯一的政治愿望就是能够主笔明代国史,能当 上兰台史令就满意了,而且老朱家确实欠人家的,在万历老爹执政时期,严嵩专 权冤杀了王世贞的老父亲,现在王世贞献上了如此宝贵的佛教原典,甚至能够让 明朝动摇「佛教发源自印度」的意识形态,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大功劳。
李太后所代表的皇家意思很明显,她传递给张居正的意思是这样的:
元辅先生,你看,我们皇家也不是非要逆着你的意思来,人家王世贞立了这 么大一份功劳,这佛教原典的神奇之处你也看到了,你也得承认人家的功劳吧? 而且皇家以前确实对王家不公平,现在于情于理,我们皇家也得听听人家在说些 什么,王世贞说你「内而养志,以坤道宁静为教;外而伤备,以阴谋险伏为虞」 ,你看看,人家说你专权乱政,是天下不安宁的根源呐!当然,我们老朱家还是 信任你的,我们哪能觉得你是真的专权乱政呢?但是话分两头讲,元辅先生你也 不能太欺负人家王世贞啊,皇家要封赏王世贞,你可不能拦着啊!
张居正听懂了皇家的弦外之音了吗?当然,他听懂了,他不仅听懂了,甚至 早就预料到了,并且早就做好了应对这一局面的话术。
「陛下,仁宗之时,定密疏之规,令诸司群臣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许 具题本投进,若诉私事、乞私恩者、党同伐异不许,望陛下谨记。」
张居正没有正面回答任何皇家希望他回答的问题,而是先行使了自己身为皇 帝老师的职责,指出了这本密疏存在的问题,张居正表示,皇上啊,这密疏是用 来说正事的,而王世贞这本密疏里面,前半部分是在说正事,没什么问题,但是 后半段对我的弹劾和攻击,显然属于党同伐异的范畴,是不允许出现在密疏中的 内容,这是皇上祖上传下来的规定,您得记好了!
张居正这一手反击非常巧妙,让万历帝这个不太成熟的皇帝完全无话可说, 只能点头表示受教,其实所谓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早就被废止的七七八八了,比 如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他张居正不就是实际上的宰相嘛!但是张居正搬出的这个 规矩确实没有在明面上废除,是可以拿出来说的。
张居正抢了一个急先手,在压制了万历的气势之后,继续谈这本密疏的问题 ,表达了以下的内容:
他发现了王世贞折子上的关键问题,王世贞确实是实际的献宝之人没错,但 是这本佛教原典是谁发现的?如果是王世贞自己发现的,那没什么好说的,功劳 全是他的,我张居正无话可说,但是王世贞只是在折子中说「佛教原典现于浙江 余杭」,没说谁是第一发现人啊!王世贞进献有功,但是最大的功劳不应该是那 个第一发现人的吗?那么封赏就应该封赏第一发现人,王世贞要赏就只能赏一个 进献之功,而王世贞在密疏里面不谈发现人只提自己这个进献人,显然是想独揽 所有功劳。
这一番话可是堂堂正正,说的完全在理,万历帝根本找不到角度反驳,只能 承认张居正说的对。
在先指出了密疏问题,与王世贞的图谋问题之后,张居正最后才谈到王世贞 对自己的指控,张居正正面反驳了密疏中的言论,他没有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 举出了很多自己没有专权的反例子,把自己从这个话题中摘的干干净净。
一番太极拳下来,万历突然发觉,母后与自己准备的手牌已经打了个干干净 净,而老神在在的张居正,依旧掌握着对话的主动权,万历帝顿时感觉心中一片 冰凉!
[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