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不怕网址被屏蔽了
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
23-06-19
进人民公社青年农场,属于春江县。这里的交通要状况好多了,从省城出发只需坐五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换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就到了。
春江县在全省来说属于中等水平,比他大姐下放的那个县要富裕一些。青年农场不种粮食,只种植瓜果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另外还有一个砖厂和一个林场。
青年农场只有一个场长和十个常年驻扎在这里的农民工。在知青们来到之前,农场的主要劳动力都是由下面的生产队无偿向公社提供的。也就是各个生产队轮流抽调一批的青壮年到农场参加劳动(每次大约一个月),他们自带口粮,干活时跟在自己的生产队劳动时一样记工分,年终按工分回自己的生产队参加分配。这个地方一个全劳力工作一天的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大约在三毛五到五毛钱之间。
安排了这些知青后,下面的生产队就不用再向农场提供劳动力了,但是他们必须提供知青们的口粮。这个时代粮食和食用油都非常紧缺,城市里每个成年居民的粮食定量只有二十七斤,勉强够吃的。
后世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难道那时的人都是大胃王吗?为什么需要消耗那么多的粮食?其实道理很简单,人吃饭吃得多是因为没有肉食和其他的食品。如果油水不足,刚吃饱肚子过不了多久就会饿。这个年代出门旅行除了带钱,还必须带粮票和油票,否则很难买到吃的。
前进公社下面有十二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有六到八个生产队。这一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分摊到了知青的名额,其中小的生产对一到两名,大的生产队三到六名。这些知青平时在公社的青年农场劳动,他们户口却是下放到各个生产队的,他们的口粮也由所在的生产队提供。农活特别忙时,生产队会要求知青们回队去参加劳动,一般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柳侠惠他们来到前进公社时并没有坐火车,而是乘坐学校里派出的八辆带顶棚的解放牌卡车,行李背包什么的都放在车上一起带来。一路上虽然很颠簸,但是这么多年轻人挤在一起,打打闹闹,兴致还是很高的。
学校派来的两个带队干部,一个是男的名叫张学军,另一个是女的名叫郭彩云。他们都是三十一二岁,在大学里的团委会工作。知青们分别管他们叫张老师,郭老师。
郭彩云颇有文艺天赋,嗓子也好,大学里搞文艺演出时通常是她担任报幕员。一路上每到停车休息的地点,她就带领知青们高唱革命歌曲,极大地活跃了他们的情绪。他们唱的都是流行的革命歌曲,有的直接来自毛XX语录,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这些歌曲的歌词用后世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可笑的,不过,在这个时代听起来却很自然。
在年轻人们的强烈要求下,郭彩云独唱了一首用毛XX诗词谱写的歌《七律,答友人》。她演唱时有几个字用上了湖南口音,听起来特别朴实,纯真。当然,也很动听。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柳侠惠和其他人一起围坐在公路旁的稻田边上,闭上眼睛默默地欣赏着郭彩云的歌声。等到她唱完时,他发觉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了。睁开眼睛四下一看,不单是他,许多知青们的脸上都挂着泪珠儿。
他们这一批人乘坐的八辆卡车到达前进公社时,天已经黑了。公社的所在地是一个小镇,叫做龙山镇。前进公社从前叫龙山公社,是文革开始后才改名为前进公社的。公社机关由几栋平房组成,围成了一个小院子。柳侠惠他们这一百八十多个知青再加上带队干部和司机们,一下就把公社的小院子给挤满了。
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吃国家粮的干部,他们这时已经下班回附近自己的家里去了,只剩下一个姓崔的革委会副主任和一个秘书在值班。崔副主任倒是比较热情,他赶紧叫秘书去通知已经回家了的炊事员回来加班,为远方来的知青们准备晚饭,他自己则跑前跑后地为知青们安排住的地方。
公社的招待所只能住下两个带队干部和八个司机,崔副主任只好把知青们全都安排到了镇上的一所小学。好在快到农忙季节了,小校提前停课,放学生和老师们都回各自的家所在的生产队参加劳动去了,只剩下校长和一个打杂的工人留在学校值班。
崔副主任指挥知青们把教室里的课桌拼起来,然后再铺上他们带来棉絮床单和被子就可以睡觉了。这个小学是全公社最大的小学,总有二十间教室,全部被这些知青们占满了。
住的地方虽然有了,可是还有新的问题。这里晚上蚊子特别多。崔副主任从办公室拿来了二十盘蚊香,每个教室一盘。可是教室那么大,一盘蚊香怎么够?知青们都带着自己的蚊帐,只是教室里没有挂蚊帐的地方。这么晚了,根本不可能再去附近的山上砍竹子来架蚊帐。崔副主任也没辙了,只能向两个带队干部道歉:“张老师,郭老师,真对不起。都怪我们事先准备不足,实在是惭愧得很。” 他边说边摊开两手,表示他也想不出好办法了。
知青中已经下过乡的人还好办,那些应届毕业生从来没有在这么简陋的地方睡过觉,不少人忍不住大声地抱怨起来,弄得崔副主任非常尴尬。两个带队干部正在费尽口舌劝说他们,让他们安静下来。
柳侠惠也在主动帮着做他身边那群人的工作。他说:“这个地方是公社所在地,条件会比我们要下去的青年农场好不少。如果今后到下面的生产队去,那里肯定比现在艰苦了不知多少倍。我们既然来了,这点儿困难只能挺过去,不然会被人笑话的。你们说对吧?”
这些人大部分是来自十七中的毕业生。柳侠惠是十七中的大名人,因此他们都愿意听他的。“侠哥说得有道理。我们还是不要动不动就抱怨,免得被本地人瞧不起。” “是啊。反正我们都是没有门路才下放到这里来的,抱怨也没有用啊。”
旁边的张老师听见了他们说的话,不由得对柳侠惠多看了一眼。张学军被选派为带队干部时就听说了,这次学校和前进公社之间的合作,是柳俊杰老师向学校领导们建议的。无论是谁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特别是那些知青的家长们,他们为此对柳俊杰感激得不得了。张学军知道柳侠惠是柳俊杰的儿子,心中想到:看来今后我得多关照一下这个小柳同学,虎父无犬子啊。
第21节:樟树湾
第二天,张老师和郭老师早早地就把知青们都叫了起来,他们洗漱后排队来到公社的院子里。昨天负责接待的那个崔副主任已经让人在院子里摆满了长条木凳。他们全体都坐在木凳上,开始聆听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吴建农同志的报告。
柳侠惠坐在下面观察着这个吴书记。他四十多岁,皮肤黝黑,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干部服(即毛氏服,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男性服饰,跟中山装差不多),两眼炯炯有神,鬓角有少许白发。
吴书记首先对知青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然后他口若悬河地开始了他的正式讲话。柳侠惠在后世见过不少像吴书记这样的人。他们是非常精明的基层官僚,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十几二十年,既懂得处理和上级的关系,又能镇得住下面的人。在各种会议上做报告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果然,吴书记不用讲稿一口气就讲了两个多小时。他讲的内容涵盖国际国内形势,当前的政治运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本县本公社的情况介绍,以及对在坐的知青们的期望和要求等等。他不时还插入几个幽默的小故事,逗得下面的听众们哄堂大笑。
吴书记讲完之后,就急忙赶去参加另一个会议去了。崔副主任,两个带队干部和知青代表也都说了几句,都是一些套话。接下来就散会了,知青们在公社的院子里到处溜达,等候青年农场的孙场长带人来接他们去农场安置。
这时郭彩云老师领着一个身体很结实的农妇打扮的女人找到了柳侠惠。她先给把柳侠惠介绍给了那个农妇,然后对柳侠惠道:“这位是武秀英同志,她是你户口所在的东风大队樟树湾生产队的队长。她是专门来接你的,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能不能现在就跟她去樟树湾?”
樟树湾那个地方最为偏远,只分到了柳侠惠一个知青。今天武秀英碰巧搭乘东风大队的拖拉机来公社里来办事,听说知青们都来了,她就想顺便把分给她队上的那个知青接回去参加‘双抢’,不然她下次还得再跑一趟。
所谓的‘双抢’,指的是‘抢收’和‘抢插’。这是种植双季稻的农村地区最为繁忙的季节,在七八月之间。农民们既要抢收早稻,又要将刚收完早稻的地灌水,耕耘,施肥,弄成平整如镜面的水田,然后在水田里画好格子,将已经培育好的晚稻的秧苗插上去。
郭彩云觉得柳侠惠刚到,还没有来得及去青年农场报道,现在就催他去樟树湾参加‘双抢’太匆忙了一点。可是她又不想让生产队来的这位女同志失望。毕竟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知青,给本地的农民增添了负担。作为带队干部,她必须跟各个方面搞好关系,包括前进公社下面的各个生产队。她跟张学军商量后,决定先来问一下柳侠惠本人的意见。如果他不同意去,她还得做好武秀英的工作,避免对今后的知青工作产生负面的作用。
柳侠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跟武秀英去樟树湾。他觉得反正自己的户口已经落到了那里,迟去早去没有多大的区别。武秀英一听,高兴得抓住他的手握了握,对他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她说的普通话虽然不够标准,但是很容易听懂。
握手时柳侠惠感觉到了武秀英手掌上有一层又厚又硬的老茧。她这个年龄能当上生产队长,说明她不但能干,而且还在社员中有相当高的威信。柳侠惠对她不禁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若不是穿着太土气,武秀英长得还是蛮好看的。她的缺点是左边眉毛上有一道的伤疤,约有半寸长。另外她的腮帮子上也有一道两寸多长的伤疤,从耳朵下面几乎延申到了下巴上。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就得山上砍柴放牛,下河捕鱼捉蟹,脸上身上留下几个伤疤是很平常的事情。
武秀英一看就是那种性格直率,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她看起来二十七八岁,体格粗壮,皮肤被太阳晒得很黑,走起路来像是一阵风。柳侠惠在后世虽说有过三年多的插队落户的经历,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年轻女人当生产队长的。
生产队长可以说是这个年代最苦最累的工作了。当生产队长不但要会干这种农活,顶上一个全劳力,还要管好整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们。早上必须先起床催大家上工,晚上收工却比谁都晚回家。农村的生活太苦,村民们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就起纷争。当队长的经常要调解纠纷,遇上蛮不讲理的村民,甚至还要动拳头才能解决问题。总之,这完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武秀英没有再多说半句废话。她抢过柳侠惠的行李中那两件最大的,提起来就往外走。公社的大门外面停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她把手里的行李放在车斗里,又返身回来帮柳侠惠拿其他的行李。他们两人坐进了车斗后,拖拉机就‘突突突’地冒着烟往公路上驶去。
开拖拉机的是一个看起来不到三十岁的汉子,姓周,武秀英管叫他周大哥。拖拉机开动后,武秀英的话多了起来。她向柳侠惠介绍了东风大队和樟树湾生产队的一些情况。她原来一直担心,害怕新分来的知青是那种娇生惯养的人。见了柳侠惠后,她觉得他很朴实,不像是那种偷奸耍滑的人,这才放下了心。
通过交谈,柳侠惠了解到:武秀英的爸爸是东风大队的上一任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一把手,在这一带很有威望。不过,他去年因病去世了。武秀英十年前嫁给了同村的一户姓李的人家的独生子。她丈夫在部队上当司机,每年只有过年时才回家一次,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她丈夫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没有跟父母分家,因此她一直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她女儿五岁了,儿子才三岁。她公公婆婆的身体都还好,能吃能做,还能帮着看孩子,给她减轻了不少负担。否则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个老人再加上两个孩子,根本就不会有精力去当生产队长。
手扶拖拉机磨磨蹭蹭地终于开到了樟树湾。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村民们可能还在地里劳动,村子里静悄悄的,只能看见几个带着孩子的老年妇女。
武秀英把柳侠惠领到了一栋空着的茅草房前面。这里原来住着一个姓张的寡妇,她没有亲人,是村子里的‘五保户’,今年初她因病去世了。她家里虽然很穷,但是各种生活用具都是现成的,很方便。这栋茅草房正好位于武秀英的家的旁边。
武秀英对柳侠惠道:“我昨天来看过了,这屋里还有一些粮食,是晒干了的红薯丝玉米还有一些糙米,不值几个钱。这是张寡妇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现在都归你了。你如果不想自己做饭,也可以住我家里去,跟我们一起吃饭,年终结算时再从你的口粮里扣除就行了。”
这茅草屋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不过柳侠惠觉得还是一个人住比较自在些,就婉言谢绝了她。武秀英说,每天早上她会吹哨子叫村里的人起床,五点半准时出早工。说完她抬起手臂看了看自己戴着的那块很破旧的手表,说:“时候不早了,你抓紧时间做饭吧,吃完饭后好好休息。我还要去田地里察看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请你去我家做客。” 说罢她就告辞离开了。
武秀英走后,柳侠惠到厨房里生火做饭。他今天还没有吃午饭,这一路上手扶拖拉机颠簸得很厉害,他早就饿得肚皮贴着脊梁骨了。他揭开水缸的盖子一看,见里面有满满的一缸清水。心想:“武秀英这个女人真不错,竟然帮我把水缸里都挑满了水。不然这黑灯瞎火的,挑水肯定不容易,何况我连水井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 这么想着,他忽然觉得心头有些热乎乎的,先前的那种凄凉感也消失了。
他使出了自己的超能,不到十五分钟就做好了一锅香喷喷的红薯丝糙米饭,还在厨房的一个木柜里翻出来一坛咸菜。他就着咸菜饱饱地吃了一顿。
这期间村民们陆陆续续地收工回来了。不时有人推门进来,看看他这个新来的城里人的模样。他们说着本地方言,柳侠惠听不太懂。不过从表情上看,他们都很热情,似乎是在表达欢迎他的意思。当然,更多的是对他感到好奇。
第二天天还没亮,柳侠惠就听见了吹哨子的声音,还伴随着武秀英略带沙哑的喊声:“起床了!出工了!出工了!” 柳侠惠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去厨房里舀凉水擦了擦脸,飞快地刷了牙漱了口,然后就出门往武秀英家走去。
武秀英家门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二十几个村民,男女老少都有。他们在互相聊天打招呼。武秀英叉着腰站在那里吹口哨,显得很威风。见到柳侠惠后,她对他点头笑了笑。
因为是大热天,她上身只穿着了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女式短袖褂子,下面是一条破旧的灰布裤子,不过裤腿截短了,只到膝盖处。她的胳膊和腿露出来的部分明显地比身上其他的地方要黑得多,一看就是在烈日下干活晒的。她衣服上的扣子只剩下了最下面的一颗,只好用一根布条从腰间系住。因此她的胸部几乎是敞开的,里面又没有穿任何内衣,柳侠惠能清楚地看见她乳房的形状,当然也能看见她的深深乳沟。
这时她向他看了过来。他的脸有些红了,赶紧把头转过去,咽了一下口水。武秀英注意到了他的尴尬,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过了一会儿,人都到齐了。武秀英先向大家介绍了新来的知青柳侠惠同志,接着几个小组长报告了昨天的情况,其他组员们不时插话补充。然后武秀英简短地总结了几句,就开始给各个小组交待今天的任务。她说得很快,用的全是方言,柳侠惠听不太懂,但是能看出来,大家对她交下来的任务都很满意。个别有疑问的,她也耐心地给出了答复。
这一幕让柳侠惠产生了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纪的错觉。他是公司IT部门的程序员,每天上班后他所在的部门都要先开一个会,叫做什么Daily Scrum。Daily Scrum被吹成了不起的先进管理方法,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用到它。其实它跟武秀英刚才主持的碰头会没有什么两样!
那些领了任务的社员们一个个地扛着农具往田间走去。武秀英这才指着一个大块头的妇女对柳侠惠道:“这是我二嫂王翠兰,是你的小组长。你跟着她,她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王翠兰走了过来,大大咧咧地拍了拍柳侠惠的肩膀,笑着道:“小柳同志,跟我来吧,我不会你亏待你的。”
她的话说得有些暧昧,周围的妇女们听了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其中一人穿红衣服的女人叫道:“是啊,小柳同志。你翠兰嫂子的奶水太多了,她儿子吃不完,可以分一点儿给你吃。是不是啊,翠兰?”
柳侠惠注意到,王翠兰的奶子确实又鼓又大,好似两只西瓜,她的衣服都快被撑破了。不过,她的屁股更大。
王翠兰瞪了穿红衣的女人一眼,道:“你以为我不敢?” 很明显,她们两人是有过节的。
这下子起哄的人更多了,武秀英不得不插了进来,对她们大声喝到:“你们都住嘴!别耽搁时间了,快给我干活去!”
柳侠惠跟着王翠兰来到了田间。王翠兰的这一组除了她还有三个年轻妇女,在加上五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连柳侠惠一起共有十个人。他们今天的任务是收割水稻。收割跟插秧一样,身高力大并不是长处,小孩子反倒更适应。因为干这种活需要长时间猫着腰,腰背部特别吃力,成年男女肯定干不过那些半大的孩子们。
王翠兰刚开始时有些不放心柳侠惠。不过干了一会儿后,她发现他镰刀用得特别熟练,速度也很快,甚至比那个名叫英莲的十三岁的女孩还要快。她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柳侠惠已经控制了自己的速度,尽量不使用超能,不然他会把其他人给吓傻了。
到了八点钟时,队长武秀英又开始吹哨子了,通知大家休息半个钟头。社员们纷纷从水田当中走出来,坐到田头休息,喝水,吃早饭。他们的早饭一般是从家里带来的蒸熟或者烤熟了的红薯。柳侠惠坐在一棵树下休息,他很久没有干过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了,要不是身具超能,他可能都累趴下了。他没有带早饭,不过他的肚子也不怎么饿。
这时武秀英走了过来,往他手里塞了一个香喷喷的烤红薯,还把自己挂在腰间的水壶取下来递给他。“累了吧?先喝口水。”
他接过水壶喝了两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
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m.diyibanzhu.quest
春江县在全省来说属于中等水平,比他大姐下放的那个县要富裕一些。青年农场不种粮食,只种植瓜果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另外还有一个砖厂和一个林场。
青年农场只有一个场长和十个常年驻扎在这里的农民工。在知青们来到之前,农场的主要劳动力都是由下面的生产队无偿向公社提供的。也就是各个生产队轮流抽调一批的青壮年到农场参加劳动(每次大约一个月),他们自带口粮,干活时跟在自己的生产队劳动时一样记工分,年终按工分回自己的生产队参加分配。这个地方一个全劳力工作一天的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大约在三毛五到五毛钱之间。
安排了这些知青后,下面的生产队就不用再向农场提供劳动力了,但是他们必须提供知青们的口粮。这个时代粮食和食用油都非常紧缺,城市里每个成年居民的粮食定量只有二十七斤,勉强够吃的。
后世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难道那时的人都是大胃王吗?为什么需要消耗那么多的粮食?其实道理很简单,人吃饭吃得多是因为没有肉食和其他的食品。如果油水不足,刚吃饱肚子过不了多久就会饿。这个年代出门旅行除了带钱,还必须带粮票和油票,否则很难买到吃的。
前进公社下面有十二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有六到八个生产队。这一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分摊到了知青的名额,其中小的生产对一到两名,大的生产队三到六名。这些知青平时在公社的青年农场劳动,他们户口却是下放到各个生产队的,他们的口粮也由所在的生产队提供。农活特别忙时,生产队会要求知青们回队去参加劳动,一般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柳侠惠他们来到前进公社时并没有坐火车,而是乘坐学校里派出的八辆带顶棚的解放牌卡车,行李背包什么的都放在车上一起带来。一路上虽然很颠簸,但是这么多年轻人挤在一起,打打闹闹,兴致还是很高的。
学校派来的两个带队干部,一个是男的名叫张学军,另一个是女的名叫郭彩云。他们都是三十一二岁,在大学里的团委会工作。知青们分别管他们叫张老师,郭老师。
郭彩云颇有文艺天赋,嗓子也好,大学里搞文艺演出时通常是她担任报幕员。一路上每到停车休息的地点,她就带领知青们高唱革命歌曲,极大地活跃了他们的情绪。他们唱的都是流行的革命歌曲,有的直接来自毛XX语录,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这些歌曲的歌词用后世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可笑的,不过,在这个时代听起来却很自然。
在年轻人们的强烈要求下,郭彩云独唱了一首用毛XX诗词谱写的歌《七律,答友人》。她演唱时有几个字用上了湖南口音,听起来特别朴实,纯真。当然,也很动听。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柳侠惠和其他人一起围坐在公路旁的稻田边上,闭上眼睛默默地欣赏着郭彩云的歌声。等到她唱完时,他发觉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了。睁开眼睛四下一看,不单是他,许多知青们的脸上都挂着泪珠儿。
他们这一批人乘坐的八辆卡车到达前进公社时,天已经黑了。公社的所在地是一个小镇,叫做龙山镇。前进公社从前叫龙山公社,是文革开始后才改名为前进公社的。公社机关由几栋平房组成,围成了一个小院子。柳侠惠他们这一百八十多个知青再加上带队干部和司机们,一下就把公社的小院子给挤满了。
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吃国家粮的干部,他们这时已经下班回附近自己的家里去了,只剩下一个姓崔的革委会副主任和一个秘书在值班。崔副主任倒是比较热情,他赶紧叫秘书去通知已经回家了的炊事员回来加班,为远方来的知青们准备晚饭,他自己则跑前跑后地为知青们安排住的地方。
公社的招待所只能住下两个带队干部和八个司机,崔副主任只好把知青们全都安排到了镇上的一所小学。好在快到农忙季节了,小校提前停课,放学生和老师们都回各自的家所在的生产队参加劳动去了,只剩下校长和一个打杂的工人留在学校值班。
崔副主任指挥知青们把教室里的课桌拼起来,然后再铺上他们带来棉絮床单和被子就可以睡觉了。这个小学是全公社最大的小学,总有二十间教室,全部被这些知青们占满了。
住的地方虽然有了,可是还有新的问题。这里晚上蚊子特别多。崔副主任从办公室拿来了二十盘蚊香,每个教室一盘。可是教室那么大,一盘蚊香怎么够?知青们都带着自己的蚊帐,只是教室里没有挂蚊帐的地方。这么晚了,根本不可能再去附近的山上砍竹子来架蚊帐。崔副主任也没辙了,只能向两个带队干部道歉:“张老师,郭老师,真对不起。都怪我们事先准备不足,实在是惭愧得很。” 他边说边摊开两手,表示他也想不出好办法了。
知青中已经下过乡的人还好办,那些应届毕业生从来没有在这么简陋的地方睡过觉,不少人忍不住大声地抱怨起来,弄得崔副主任非常尴尬。两个带队干部正在费尽口舌劝说他们,让他们安静下来。
柳侠惠也在主动帮着做他身边那群人的工作。他说:“这个地方是公社所在地,条件会比我们要下去的青年农场好不少。如果今后到下面的生产队去,那里肯定比现在艰苦了不知多少倍。我们既然来了,这点儿困难只能挺过去,不然会被人笑话的。你们说对吧?”
这些人大部分是来自十七中的毕业生。柳侠惠是十七中的大名人,因此他们都愿意听他的。“侠哥说得有道理。我们还是不要动不动就抱怨,免得被本地人瞧不起。” “是啊。反正我们都是没有门路才下放到这里来的,抱怨也没有用啊。”
旁边的张老师听见了他们说的话,不由得对柳侠惠多看了一眼。张学军被选派为带队干部时就听说了,这次学校和前进公社之间的合作,是柳俊杰老师向学校领导们建议的。无论是谁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特别是那些知青的家长们,他们为此对柳俊杰感激得不得了。张学军知道柳侠惠是柳俊杰的儿子,心中想到:看来今后我得多关照一下这个小柳同学,虎父无犬子啊。
第21节:樟树湾
第二天,张老师和郭老师早早地就把知青们都叫了起来,他们洗漱后排队来到公社的院子里。昨天负责接待的那个崔副主任已经让人在院子里摆满了长条木凳。他们全体都坐在木凳上,开始聆听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吴建农同志的报告。
柳侠惠坐在下面观察着这个吴书记。他四十多岁,皮肤黝黑,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干部服(即毛氏服,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男性服饰,跟中山装差不多),两眼炯炯有神,鬓角有少许白发。
吴书记首先对知青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然后他口若悬河地开始了他的正式讲话。柳侠惠在后世见过不少像吴书记这样的人。他们是非常精明的基层官僚,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十几二十年,既懂得处理和上级的关系,又能镇得住下面的人。在各种会议上做报告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果然,吴书记不用讲稿一口气就讲了两个多小时。他讲的内容涵盖国际国内形势,当前的政治运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本县本公社的情况介绍,以及对在坐的知青们的期望和要求等等。他不时还插入几个幽默的小故事,逗得下面的听众们哄堂大笑。
吴书记讲完之后,就急忙赶去参加另一个会议去了。崔副主任,两个带队干部和知青代表也都说了几句,都是一些套话。接下来就散会了,知青们在公社的院子里到处溜达,等候青年农场的孙场长带人来接他们去农场安置。
这时郭彩云老师领着一个身体很结实的农妇打扮的女人找到了柳侠惠。她先给把柳侠惠介绍给了那个农妇,然后对柳侠惠道:“这位是武秀英同志,她是你户口所在的东风大队樟树湾生产队的队长。她是专门来接你的,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能不能现在就跟她去樟树湾?”
樟树湾那个地方最为偏远,只分到了柳侠惠一个知青。今天武秀英碰巧搭乘东风大队的拖拉机来公社里来办事,听说知青们都来了,她就想顺便把分给她队上的那个知青接回去参加‘双抢’,不然她下次还得再跑一趟。
所谓的‘双抢’,指的是‘抢收’和‘抢插’。这是种植双季稻的农村地区最为繁忙的季节,在七八月之间。农民们既要抢收早稻,又要将刚收完早稻的地灌水,耕耘,施肥,弄成平整如镜面的水田,然后在水田里画好格子,将已经培育好的晚稻的秧苗插上去。
郭彩云觉得柳侠惠刚到,还没有来得及去青年农场报道,现在就催他去樟树湾参加‘双抢’太匆忙了一点。可是她又不想让生产队来的这位女同志失望。毕竟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知青,给本地的农民增添了负担。作为带队干部,她必须跟各个方面搞好关系,包括前进公社下面的各个生产队。她跟张学军商量后,决定先来问一下柳侠惠本人的意见。如果他不同意去,她还得做好武秀英的工作,避免对今后的知青工作产生负面的作用。
柳侠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跟武秀英去樟树湾。他觉得反正自己的户口已经落到了那里,迟去早去没有多大的区别。武秀英一听,高兴得抓住他的手握了握,对他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她说的普通话虽然不够标准,但是很容易听懂。
握手时柳侠惠感觉到了武秀英手掌上有一层又厚又硬的老茧。她这个年龄能当上生产队长,说明她不但能干,而且还在社员中有相当高的威信。柳侠惠对她不禁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若不是穿着太土气,武秀英长得还是蛮好看的。她的缺点是左边眉毛上有一道的伤疤,约有半寸长。另外她的腮帮子上也有一道两寸多长的伤疤,从耳朵下面几乎延申到了下巴上。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就得山上砍柴放牛,下河捕鱼捉蟹,脸上身上留下几个伤疤是很平常的事情。
武秀英一看就是那种性格直率,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她看起来二十七八岁,体格粗壮,皮肤被太阳晒得很黑,走起路来像是一阵风。柳侠惠在后世虽说有过三年多的插队落户的经历,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年轻女人当生产队长的。
生产队长可以说是这个年代最苦最累的工作了。当生产队长不但要会干这种农活,顶上一个全劳力,还要管好整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们。早上必须先起床催大家上工,晚上收工却比谁都晚回家。农村的生活太苦,村民们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就起纷争。当队长的经常要调解纠纷,遇上蛮不讲理的村民,甚至还要动拳头才能解决问题。总之,这完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武秀英没有再多说半句废话。她抢过柳侠惠的行李中那两件最大的,提起来就往外走。公社的大门外面停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她把手里的行李放在车斗里,又返身回来帮柳侠惠拿其他的行李。他们两人坐进了车斗后,拖拉机就‘突突突’地冒着烟往公路上驶去。
开拖拉机的是一个看起来不到三十岁的汉子,姓周,武秀英管叫他周大哥。拖拉机开动后,武秀英的话多了起来。她向柳侠惠介绍了东风大队和樟树湾生产队的一些情况。她原来一直担心,害怕新分来的知青是那种娇生惯养的人。见了柳侠惠后,她觉得他很朴实,不像是那种偷奸耍滑的人,这才放下了心。
通过交谈,柳侠惠了解到:武秀英的爸爸是东风大队的上一任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一把手,在这一带很有威望。不过,他去年因病去世了。武秀英十年前嫁给了同村的一户姓李的人家的独生子。她丈夫在部队上当司机,每年只有过年时才回家一次,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她丈夫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没有跟父母分家,因此她一直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她女儿五岁了,儿子才三岁。她公公婆婆的身体都还好,能吃能做,还能帮着看孩子,给她减轻了不少负担。否则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个老人再加上两个孩子,根本就不会有精力去当生产队长。
手扶拖拉机磨磨蹭蹭地终于开到了樟树湾。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村民们可能还在地里劳动,村子里静悄悄的,只能看见几个带着孩子的老年妇女。
武秀英把柳侠惠领到了一栋空着的茅草房前面。这里原来住着一个姓张的寡妇,她没有亲人,是村子里的‘五保户’,今年初她因病去世了。她家里虽然很穷,但是各种生活用具都是现成的,很方便。这栋茅草房正好位于武秀英的家的旁边。
武秀英对柳侠惠道:“我昨天来看过了,这屋里还有一些粮食,是晒干了的红薯丝玉米还有一些糙米,不值几个钱。这是张寡妇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现在都归你了。你如果不想自己做饭,也可以住我家里去,跟我们一起吃饭,年终结算时再从你的口粮里扣除就行了。”
这茅草屋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不过柳侠惠觉得还是一个人住比较自在些,就婉言谢绝了她。武秀英说,每天早上她会吹哨子叫村里的人起床,五点半准时出早工。说完她抬起手臂看了看自己戴着的那块很破旧的手表,说:“时候不早了,你抓紧时间做饭吧,吃完饭后好好休息。我还要去田地里察看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请你去我家做客。” 说罢她就告辞离开了。
武秀英走后,柳侠惠到厨房里生火做饭。他今天还没有吃午饭,这一路上手扶拖拉机颠簸得很厉害,他早就饿得肚皮贴着脊梁骨了。他揭开水缸的盖子一看,见里面有满满的一缸清水。心想:“武秀英这个女人真不错,竟然帮我把水缸里都挑满了水。不然这黑灯瞎火的,挑水肯定不容易,何况我连水井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 这么想着,他忽然觉得心头有些热乎乎的,先前的那种凄凉感也消失了。
他使出了自己的超能,不到十五分钟就做好了一锅香喷喷的红薯丝糙米饭,还在厨房的一个木柜里翻出来一坛咸菜。他就着咸菜饱饱地吃了一顿。
这期间村民们陆陆续续地收工回来了。不时有人推门进来,看看他这个新来的城里人的模样。他们说着本地方言,柳侠惠听不太懂。不过从表情上看,他们都很热情,似乎是在表达欢迎他的意思。当然,更多的是对他感到好奇。
第二天天还没亮,柳侠惠就听见了吹哨子的声音,还伴随着武秀英略带沙哑的喊声:“起床了!出工了!出工了!” 柳侠惠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去厨房里舀凉水擦了擦脸,飞快地刷了牙漱了口,然后就出门往武秀英家走去。
武秀英家门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二十几个村民,男女老少都有。他们在互相聊天打招呼。武秀英叉着腰站在那里吹口哨,显得很威风。见到柳侠惠后,她对他点头笑了笑。
因为是大热天,她上身只穿着了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女式短袖褂子,下面是一条破旧的灰布裤子,不过裤腿截短了,只到膝盖处。她的胳膊和腿露出来的部分明显地比身上其他的地方要黑得多,一看就是在烈日下干活晒的。她衣服上的扣子只剩下了最下面的一颗,只好用一根布条从腰间系住。因此她的胸部几乎是敞开的,里面又没有穿任何内衣,柳侠惠能清楚地看见她乳房的形状,当然也能看见她的深深乳沟。
这时她向他看了过来。他的脸有些红了,赶紧把头转过去,咽了一下口水。武秀英注意到了他的尴尬,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过了一会儿,人都到齐了。武秀英先向大家介绍了新来的知青柳侠惠同志,接着几个小组长报告了昨天的情况,其他组员们不时插话补充。然后武秀英简短地总结了几句,就开始给各个小组交待今天的任务。她说得很快,用的全是方言,柳侠惠听不太懂,但是能看出来,大家对她交下来的任务都很满意。个别有疑问的,她也耐心地给出了答复。
这一幕让柳侠惠产生了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纪的错觉。他是公司IT部门的程序员,每天上班后他所在的部门都要先开一个会,叫做什么Daily Scrum。Daily Scrum被吹成了不起的先进管理方法,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用到它。其实它跟武秀英刚才主持的碰头会没有什么两样!
那些领了任务的社员们一个个地扛着农具往田间走去。武秀英这才指着一个大块头的妇女对柳侠惠道:“这是我二嫂王翠兰,是你的小组长。你跟着她,她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王翠兰走了过来,大大咧咧地拍了拍柳侠惠的肩膀,笑着道:“小柳同志,跟我来吧,我不会你亏待你的。”
她的话说得有些暧昧,周围的妇女们听了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其中一人穿红衣服的女人叫道:“是啊,小柳同志。你翠兰嫂子的奶水太多了,她儿子吃不完,可以分一点儿给你吃。是不是啊,翠兰?”
柳侠惠注意到,王翠兰的奶子确实又鼓又大,好似两只西瓜,她的衣服都快被撑破了。不过,她的屁股更大。
王翠兰瞪了穿红衣的女人一眼,道:“你以为我不敢?” 很明显,她们两人是有过节的。
这下子起哄的人更多了,武秀英不得不插了进来,对她们大声喝到:“你们都住嘴!别耽搁时间了,快给我干活去!”
柳侠惠跟着王翠兰来到了田间。王翠兰的这一组除了她还有三个年轻妇女,在加上五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连柳侠惠一起共有十个人。他们今天的任务是收割水稻。收割跟插秧一样,身高力大并不是长处,小孩子反倒更适应。因为干这种活需要长时间猫着腰,腰背部特别吃力,成年男女肯定干不过那些半大的孩子们。
王翠兰刚开始时有些不放心柳侠惠。不过干了一会儿后,她发现他镰刀用得特别熟练,速度也很快,甚至比那个名叫英莲的十三岁的女孩还要快。她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柳侠惠已经控制了自己的速度,尽量不使用超能,不然他会把其他人给吓傻了。
到了八点钟时,队长武秀英又开始吹哨子了,通知大家休息半个钟头。社员们纷纷从水田当中走出来,坐到田头休息,喝水,吃早饭。他们的早饭一般是从家里带来的蒸熟或者烤熟了的红薯。柳侠惠坐在一棵树下休息,他很久没有干过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了,要不是身具超能,他可能都累趴下了。他没有带早饭,不过他的肚子也不怎么饿。
这时武秀英走了过来,往他手里塞了一个香喷喷的烤红薯,还把自己挂在腰间的水壶取下来递给他。“累了吧?先喝口水。”
他接过水壶喝了两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