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不怕网址被屏蔽了
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
17-06-21
P> 【作者:襄王无梦】
【2017年6月21日】
【字数:一万零九百三十五字】
开卷语:话说安史之乱后,盛唐国运急转直下,藩镇割据日益严重,相互之
间争夺地盘,朝廷无力控制,中央政权日渐消亡,黄巢起义后,更是出现了「极
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凄凉惨境,实力雄厚的藩镇相继受封为王,成为了实际上
的独立王国。
盛唐覆灭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中华大地陷入了七十余年的政权交替和连
年征战之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称雄,史书称为五代,期间又
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荆南、楚、南汉、南平、北汉、定难军、静海
军等十数个小政权,史书统称为十国,直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篡后周建立北宋,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先后灭掉十国,中原才进入了难得的休整
发展阶段。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原连年混战,北方契丹趁势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后
晋石敬瑭为称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厚颜无耻地自认「儿皇帝」,更是让
契丹威势达到新的高度,后辽晋交恶,辽太宗耶律德光挥师南下,灭后晋,于开
封称帝,改国号为辽,是以大辽正式成为北方霸主。
宋太祖病逝后,其胞弟太宗灭掉后汉等为数不多的小政权,统一了南方,并
且雄心勃勃,挥师北上,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但两次攻辽均以失败告终,广为
人知的杨家将就是在这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用几代人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
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留下了无数精彩故事,一直传诵至今。
本文以民间传说杨家将故事为基础,以亚视电视剧《杨家将之十二寡妇征西》
为蓝本虚构改编而成,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以及剧情均为笔者虚拟,对杨门忠烈
实无任何冒犯之意,还望各位看官看文之后,权当笑谈,莫要深究其中利害得失
和个人荣辱,笔者在此拜谢!
*******************************************************************
回 西夏犯边
宋仁宗天圣年间,党项人李德明趁宋辽连年征战,假意依托于宋,受封夏国
公之位,内修政事,外养兵马,接连攻打回鹘、吐蕃等部落,国力日渐强盛后,
李德明野心渐渐膨胀,时有不臣之心!
天门阵一役后,大宋虽获胜,但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遂与辽国萧太后议和,
两国休战,进入了一段难得的休整时期,时值仁宗继位,其性格文弱宽厚,无甚
主见,又兼宠爱太师庞藉之女庞贵妃,遂将政事交于庞太师打理。
庞太师为人阴险狡诈,结党营私,视财如命,为排除异己,大肆打压有功之
臣,拔擢心腹以充要职,致使国内民怨沸腾,官场混乱,一时之间满朝文武竟有
半数是庞太师门徒,幸得八贤王赵德芳、双天官寇准在朝辅弼,庞太师才未能只
手遮天!
这一天仁宗上朝,忽闻边关延安府总兵王成送来奏章,仁宗让内侍呈上来,
打开一看,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只见奏折上写道:「臣延安府总兵王成启奏万岁:今日西夏送来战表,兴兵
十万,由二王子李元昊领兵,侵入边境,扬言要夺我大宋江山!为保社稷,臣率
领本府将士英勇抗敌,只因寡不敌众,现已连输三阵,边关告急,祈求万岁速发
救兵!」
仁宗慌了神,急忙召八贤王近前,将奏折交给八贤王阅览。
八贤王阅毕,附耳与仁宗说了一番悄悄话,然后退在了一旁。
听罢八贤王之语,仁宗心中稍安,朗声道:「西夏李德明,不思我大宋扶植
之恩德,悍然犯边,今边关告急,延安府总兵送来求救奏章,不知哪位爱卿肯领
兵挂帅,前往边关,抗击敌寇,扬我大宋国威?」
清亮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然而片刻过后,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作答。
仁宗微愠,高声道:「难道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肯为朕分忧,领兵前去抗击
西夏么?」
满朝文武闻言面面相觑,但却无一人敢上前领命,只是噤若寒蝉,将目光投
向立于首位的庞太师。
仁宗见状,也无可奈何,只得哀叹。
正在这时,双天官宰相寇准却出列道:「启奏陛下,臣保举一人,可退西夏
敌寇!」
仁宗大喜道:「爱卿推荐何人,速速道来!」
寇准看了一眼八贤王,见他微微点头,于是朗声道:「前三关大元帅杨延昭
之子,忠勇侯杨宗保智勇足备,忠君爱国,可当此任!」
仁宗恍然大悟道:「爱卿所言甚是,若不是爱卿提及,朕差点忘了此事,那
就依爱卿所奏,宣杨宗保入朝!」
寇准还未谢恩,庞太师忽然出列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仁宗道:「太师有何疑虑?」
庞太师道:「前年,大元帅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贪功冒进,致使损兵折将,
身死异国,杨延昭忧郁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后病故,陛下念及杨延昭旧日功劳,
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开恩加封杨延昭之独子杨宗保,命其随天波府众人前往
火塘寨为杨延昭守孝,三年之内有事无事,不予调遣。今守孝期未满,即宣调杨
宗保回朝,臣唯恐不妥。再者,我大宋良将众多,何必偏让杨宗保挂帅出征,臣
微末之见,有无道理,还望陛下三思!」
仁宗知庞太师素与天波府杨家不和,看在庞贵妃的面上,本想附和庞太师之
言,但又想起边关吃紧,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挂帅应敌之事,于是皱了皱眉道:
「太师既然如此有信心,想必心中已有挂帅出征的人选,不知太师想举荐何人?」
庞太师被仁宗这么一问,自知没有退路,但他手下都是趋炎附势的庸才,上
了战场几乎等于白给的货色,就是想扶也扶持不起,只得硬着头皮道:「启奏陛
下,现任三关统帅呼延丕显德高望重,精通兵法,代替杨延昭镇守三关已有两年
多,辽人不敢近大宋疆域半寸,实乃迎击西夏之最佳人选!」
这呼延丕显正是那十四岁下边庭捉拿奸相潘仁美的功臣,与天波府杨家也是
过命之交,庞太师本不想推举呼延丕显,但奈何手下无人,又想在仁宗面前挣个
举贤用能的名声,于是才如此这般举荐。
仁宗自言自语道:「这呼延爱卿倒是能担重任,不过若是让他前往迎击西夏,
三关又该交给谁把守呢?」
庞太师被仁宗问住了,他的初衷只是不想让杨宗保担此重任,以免天波府杨
家再添一功,所以并未考虑过其他,只得默然不语。
寇准见状,附和道:「陛下英明!呼延将军镇守三关,不可轻动,否则辽人
见三关无强将守卫,必定又思犯界,到时两面受敌,情况只会愈加危急!依臣愚
见,还是火速宣调杨宗保回朝,挂帅出征最为妥当!」
仁宗犹豫不决,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八贤王。
八贤王正等着仁宗来找他,于是上前道:「陛下,虽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但凡事总有个轻重缓急,陛下虽下令杨宗保守孝三年,但那时四海升平,国泰民
安,而如今西夏来犯,边关告急,非比寻常,再者杨宗保离守孝期满已不足三月,
已经尽了孝道,此时宣他回朝并无不妥,还可以彰显陛下爱护忠臣良将,不拘一
格,选贤任能!」
八贤王此言让仁宗吃了颗定心丸,立即下诏,宣杨宗保回朝,封为征西大元
帅,统领二十万兵马前往延安府迎击西夏!
庞太师见圣旨已下,无话可说,只得退下,满朝文武大半都唯庞太师马首是
瞻,见庞太师点了头,更是无一人敢提出异议。
仁宗见边关忧患有人去平,心中大喜,命寇准亲往火塘寨传旨,当即退朝,
回宫寻那庞贵妃去了。
**********************************************************************
再说杨家男女众将在佘太君的带领下,来到了火塘寨,安葬了杨延昭的尸骨,
又在墓前搭了一个席棚,供守孝人杨宗保在此居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过去将近三年,离守孝期满已不足一月了,
此时正值初春,春寒料峭,万物新生。
这一日,火塘寨内,佘太君正在大堂中静坐,下人忽然来报,说是宰相寇准
到访,佘太君知必有要事,于是拄着龙头拐杖,亲自起身相迎。
寇准入得大堂,见佘太君亲自相迎,忙疾走几步,扶住老太君,口里道:
「老太君德高望重,又兼年事已高,怎可亲身来迎,叫寇准好不惭愧。」
佘太君虽已年过八旬,但仍然精神矍烁,腰不弓背不驼,鹤发童颜,脚步稳
健,目光炯炯有神。
佘太君听得寇准此言,微笑道:「老身知宰相大人前来,必有要事,如果老
身没有猜错,定是奉圣旨前来,所以才起身迎接。」
寇准惊叹道:「老太君好眼力,寇准正是奉圣旨前来。」
佘太君道:「圣上下旨,命我天波府众人在此守孝,如今守孝期未满,宰相
大人却突然造访,不知是不是边关告急?」
寇准拍节大赞道:「老太君真是料事如神,西夏李德明狼子野心,不顾我大
宋对其的恩德,命其子李元昊率兵十万,悍然进犯,延安府守将王成抵敌不住,
呈紧急奏报于圣上,奏请派兵前去增援,满朝文武无人敢挂帅,寇准迫不得已,
只得举荐宗保挂帅,因此打扰老太君,还望海涵。」
佘太君道:「宰相大人言重了!我杨家满门忠烈,皆是为大宋而捐躯,如今
大宋有难,身为臣子,理当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宰相大人为社稷鞠躬尽瘁,劳
苦功高,请上坐稍歇。」
佘太君请寇准入座,对杨排风道:「速去墓前唤宗保前来接旨。」
杨排风穿过后院,来到后山墓前,走进席棚,见了杨宗保,也不施礼,只是
轻声唤道:「宗保,宰相寇准大人奉旨前来,说是西夏犯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
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m.diyibanzhu.quest
【2017年6月21日】
【字数:一万零九百三十五字】
开卷语:话说安史之乱后,盛唐国运急转直下,藩镇割据日益严重,相互之
间争夺地盘,朝廷无力控制,中央政权日渐消亡,黄巢起义后,更是出现了「极
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凄凉惨境,实力雄厚的藩镇相继受封为王,成为了实际上
的独立王国。
盛唐覆灭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中华大地陷入了七十余年的政权交替和连
年征战之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称雄,史书称为五代,期间又
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荆南、楚、南汉、南平、北汉、定难军、静海
军等十数个小政权,史书统称为十国,直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篡后周建立北宋,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先后灭掉十国,中原才进入了难得的休整
发展阶段。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原连年混战,北方契丹趁势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后
晋石敬瑭为称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厚颜无耻地自认「儿皇帝」,更是让
契丹威势达到新的高度,后辽晋交恶,辽太宗耶律德光挥师南下,灭后晋,于开
封称帝,改国号为辽,是以大辽正式成为北方霸主。
宋太祖病逝后,其胞弟太宗灭掉后汉等为数不多的小政权,统一了南方,并
且雄心勃勃,挥师北上,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但两次攻辽均以失败告终,广为
人知的杨家将就是在这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用几代人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
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留下了无数精彩故事,一直传诵至今。
本文以民间传说杨家将故事为基础,以亚视电视剧《杨家将之十二寡妇征西》
为蓝本虚构改编而成,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以及剧情均为笔者虚拟,对杨门忠烈
实无任何冒犯之意,还望各位看官看文之后,权当笑谈,莫要深究其中利害得失
和个人荣辱,笔者在此拜谢!
*******************************************************************
回 西夏犯边
宋仁宗天圣年间,党项人李德明趁宋辽连年征战,假意依托于宋,受封夏国
公之位,内修政事,外养兵马,接连攻打回鹘、吐蕃等部落,国力日渐强盛后,
李德明野心渐渐膨胀,时有不臣之心!
天门阵一役后,大宋虽获胜,但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遂与辽国萧太后议和,
两国休战,进入了一段难得的休整时期,时值仁宗继位,其性格文弱宽厚,无甚
主见,又兼宠爱太师庞藉之女庞贵妃,遂将政事交于庞太师打理。
庞太师为人阴险狡诈,结党营私,视财如命,为排除异己,大肆打压有功之
臣,拔擢心腹以充要职,致使国内民怨沸腾,官场混乱,一时之间满朝文武竟有
半数是庞太师门徒,幸得八贤王赵德芳、双天官寇准在朝辅弼,庞太师才未能只
手遮天!
这一天仁宗上朝,忽闻边关延安府总兵王成送来奏章,仁宗让内侍呈上来,
打开一看,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只见奏折上写道:「臣延安府总兵王成启奏万岁:今日西夏送来战表,兴兵
十万,由二王子李元昊领兵,侵入边境,扬言要夺我大宋江山!为保社稷,臣率
领本府将士英勇抗敌,只因寡不敌众,现已连输三阵,边关告急,祈求万岁速发
救兵!」
仁宗慌了神,急忙召八贤王近前,将奏折交给八贤王阅览。
八贤王阅毕,附耳与仁宗说了一番悄悄话,然后退在了一旁。
听罢八贤王之语,仁宗心中稍安,朗声道:「西夏李德明,不思我大宋扶植
之恩德,悍然犯边,今边关告急,延安府总兵送来求救奏章,不知哪位爱卿肯领
兵挂帅,前往边关,抗击敌寇,扬我大宋国威?」
清亮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然而片刻过后,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作答。
仁宗微愠,高声道:「难道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肯为朕分忧,领兵前去抗击
西夏么?」
满朝文武闻言面面相觑,但却无一人敢上前领命,只是噤若寒蝉,将目光投
向立于首位的庞太师。
仁宗见状,也无可奈何,只得哀叹。
正在这时,双天官宰相寇准却出列道:「启奏陛下,臣保举一人,可退西夏
敌寇!」
仁宗大喜道:「爱卿推荐何人,速速道来!」
寇准看了一眼八贤王,见他微微点头,于是朗声道:「前三关大元帅杨延昭
之子,忠勇侯杨宗保智勇足备,忠君爱国,可当此任!」
仁宗恍然大悟道:「爱卿所言甚是,若不是爱卿提及,朕差点忘了此事,那
就依爱卿所奏,宣杨宗保入朝!」
寇准还未谢恩,庞太师忽然出列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仁宗道:「太师有何疑虑?」
庞太师道:「前年,大元帅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贪功冒进,致使损兵折将,
身死异国,杨延昭忧郁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后病故,陛下念及杨延昭旧日功劳,
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开恩加封杨延昭之独子杨宗保,命其随天波府众人前往
火塘寨为杨延昭守孝,三年之内有事无事,不予调遣。今守孝期未满,即宣调杨
宗保回朝,臣唯恐不妥。再者,我大宋良将众多,何必偏让杨宗保挂帅出征,臣
微末之见,有无道理,还望陛下三思!」
仁宗知庞太师素与天波府杨家不和,看在庞贵妃的面上,本想附和庞太师之
言,但又想起边关吃紧,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挂帅应敌之事,于是皱了皱眉道:
「太师既然如此有信心,想必心中已有挂帅出征的人选,不知太师想举荐何人?」
庞太师被仁宗这么一问,自知没有退路,但他手下都是趋炎附势的庸才,上
了战场几乎等于白给的货色,就是想扶也扶持不起,只得硬着头皮道:「启奏陛
下,现任三关统帅呼延丕显德高望重,精通兵法,代替杨延昭镇守三关已有两年
多,辽人不敢近大宋疆域半寸,实乃迎击西夏之最佳人选!」
这呼延丕显正是那十四岁下边庭捉拿奸相潘仁美的功臣,与天波府杨家也是
过命之交,庞太师本不想推举呼延丕显,但奈何手下无人,又想在仁宗面前挣个
举贤用能的名声,于是才如此这般举荐。
仁宗自言自语道:「这呼延爱卿倒是能担重任,不过若是让他前往迎击西夏,
三关又该交给谁把守呢?」
庞太师被仁宗问住了,他的初衷只是不想让杨宗保担此重任,以免天波府杨
家再添一功,所以并未考虑过其他,只得默然不语。
寇准见状,附和道:「陛下英明!呼延将军镇守三关,不可轻动,否则辽人
见三关无强将守卫,必定又思犯界,到时两面受敌,情况只会愈加危急!依臣愚
见,还是火速宣调杨宗保回朝,挂帅出征最为妥当!」
仁宗犹豫不决,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八贤王。
八贤王正等着仁宗来找他,于是上前道:「陛下,虽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但凡事总有个轻重缓急,陛下虽下令杨宗保守孝三年,但那时四海升平,国泰民
安,而如今西夏来犯,边关告急,非比寻常,再者杨宗保离守孝期满已不足三月,
已经尽了孝道,此时宣他回朝并无不妥,还可以彰显陛下爱护忠臣良将,不拘一
格,选贤任能!」
八贤王此言让仁宗吃了颗定心丸,立即下诏,宣杨宗保回朝,封为征西大元
帅,统领二十万兵马前往延安府迎击西夏!
庞太师见圣旨已下,无话可说,只得退下,满朝文武大半都唯庞太师马首是
瞻,见庞太师点了头,更是无一人敢提出异议。
仁宗见边关忧患有人去平,心中大喜,命寇准亲往火塘寨传旨,当即退朝,
回宫寻那庞贵妃去了。
**********************************************************************
再说杨家男女众将在佘太君的带领下,来到了火塘寨,安葬了杨延昭的尸骨,
又在墓前搭了一个席棚,供守孝人杨宗保在此居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过去将近三年,离守孝期满已不足一月了,
此时正值初春,春寒料峭,万物新生。
这一日,火塘寨内,佘太君正在大堂中静坐,下人忽然来报,说是宰相寇准
到访,佘太君知必有要事,于是拄着龙头拐杖,亲自起身相迎。
寇准入得大堂,见佘太君亲自相迎,忙疾走几步,扶住老太君,口里道:
「老太君德高望重,又兼年事已高,怎可亲身来迎,叫寇准好不惭愧。」
佘太君虽已年过八旬,但仍然精神矍烁,腰不弓背不驼,鹤发童颜,脚步稳
健,目光炯炯有神。
佘太君听得寇准此言,微笑道:「老身知宰相大人前来,必有要事,如果老
身没有猜错,定是奉圣旨前来,所以才起身迎接。」
寇准惊叹道:「老太君好眼力,寇准正是奉圣旨前来。」
佘太君道:「圣上下旨,命我天波府众人在此守孝,如今守孝期未满,宰相
大人却突然造访,不知是不是边关告急?」
寇准拍节大赞道:「老太君真是料事如神,西夏李德明狼子野心,不顾我大
宋对其的恩德,命其子李元昊率兵十万,悍然进犯,延安府守将王成抵敌不住,
呈紧急奏报于圣上,奏请派兵前去增援,满朝文武无人敢挂帅,寇准迫不得已,
只得举荐宗保挂帅,因此打扰老太君,还望海涵。」
佘太君道:「宰相大人言重了!我杨家满门忠烈,皆是为大宋而捐躯,如今
大宋有难,身为臣子,理当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宰相大人为社稷鞠躬尽瘁,劳
苦功高,请上坐稍歇。」
佘太君请寇准入座,对杨排风道:「速去墓前唤宗保前来接旨。」
杨排风穿过后院,来到后山墓前,走进席棚,见了杨宗保,也不施礼,只是
轻声唤道:「宗保,宰相寇准大人奉旨前来,说是西夏犯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