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不怕网址被屏蔽了
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
17-06-04
都没想出帮助慧慧的好法子呢。<:p></:p>
&ldqu;再说啦,可别小瞧这一月十块钱!你在家里时,没明没黑地受,和你爹两个人的劳力一年才能分二、三十元的现金。这一月十块,三月就超过咱一年的收入!文德上学的学费书费、咱家的油盐酱醋、糊窗的纸、娘吃的药、生炉子的煤、新添的小平车,什么不是靠这?&rdqu;<:p></:p>
&ldqu;好了。好了。我巴结人家就是了。&rdqu;文景不耐烦道。<:p></:p>
&ldqu;你那头惹他生了气,这头可以给自己铺个台阶下嘛。让人到红旗供销捎些吃食,去给你公婆嘴上抹抹油,保准二老替你说好话。再说你已经怀了人家的娃,还想怎样?&rdqu;<:p></:p>
&ldqu;对,给他家那辆旧车子上面也织副座套、把手套子!&rdqu;文景突然快活起来。将线团塞给母亲,从躺柜里取了钱,跑出去推了自行车,就去红旗供销买吃食去了。<:p></:p>
<:p> </:p>
※ ※ ※<:p></:p>
<:p> </:p>
对赵春怀的父母,文景一直建立不起公婆的概念。虽然在她离开吴庄去省城西站之前也曾在婆家吃过一顿定亲的饭,赵媒婆让她斟满了红色喜酒,高高举起先敬公爹、后敬婆母,也表演过一。但她总觉得那是在做戏、在完成一种仪式。无论在记忆里还是从情感上,当人们乍提到婆家以及公公婆婆时,首先映入她眼帘的还是长红家那土门土院、以及他那胆小如鼠的爹和饱受蛇头疔折磨的娘。他(她)们的公婆形象一经占据了她的记忆,暂时就谁也不能代替了。两位老人慈祥的面容、欢喜的眼神已深入她的骨髓了。所以,文景对赵春怀的父母也没有任何企求。不象有的新妇一样盼望婆婆给个银锁儿、手镯子,或者埋怨公公没有交给她个传家宝物。与此相反,文景所接受的财礼中,好多衣物都是&ldqu;京壳儿&rdqu;退来的。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挑剔。文景觉得自己嫁人家的儿子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出于利益的驱使,是一种庸俗自私的行为。既然在道德方面有所缺失,在其他方面就没有资格过分苛求了。当然,这种想法与她的品性相一致。她性格中的较真的特点就暗含着对自己的自查自省(当时的时髦叫法是严于解剖自己、有自知之明)。另外,她品格中富有的独立精神也决定了她不爱攀缘附会。她从来都不奢望得到她不该得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别人的恩宠和怜悯。然而这一文景却是动上门讨好公婆来了。首先是娘家的现状和吴庄的现状再一次提醒她,她必须维持自己的婚姻,重返省城西站。这样就要努力融入赵家,使自己成为赵家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为自己与赵春怀的重修旧好搭桥铺路。其次,只有与法律意义上的公婆处出感情和信任,才好给慧慧说情,救一救那可怜人。<:p></:p>
为这次婆家,文景与母亲颇费了些心机。文景本来已经从红旗供销买了免收粮票的高价挂面和苏打饼干,这对吴庄的一般人家来说既是待客上品,又是哄孩子吃的方便食物。都是极其实惠和珍贵的。当她娘从赵媒婆处得知赵福贵两口子爱吃甜食时,又急忙叫文景去供销退掉这些东西。换成了糖水梨、糖水桃等各种罐头和糖腌的红枣儿。售货员不肯给退货,文景还跑到红旗卫生院搬动了喜鹊呢。文景织了两副车座儿和把手套子,也只拣漂亮的给婆家拿,惹得文德也大不高兴哩。而且,在临走前还换上了婆婆给改过的定亲时只穿了一次的衣服。走出门外,她娘还追出来,要她带上医书和针具。文景的娘是处事公道的人,她说:&ldqu;你以晚辈对长辈的孝顺和体贴待人家,人家才能以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疼爱来对待你。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嘛。&rdqu;<:p></:p>
然而,进了赵福贵家的院,文景还是觉得格格不入。他家的红门绿窗和梁柱上终年不退色的油漆的对联、屋内传出的咯噔咯噔的脚踏缝纫机声,与初秋开镰后的节令极不协调,与庄户人家忙忙碌碌的气氛极不协调。文景明显地感到自己了个特殊婆家,是高攀了人家。这种感觉让她生分和拘谨。但是,想到慧慧的处境和母亲的嘱咐,文景还是鼓足勇气,以压倒缝纫机声的女高音响响亮亮叫了一声娘。<:p></:p>
&ldqu;春玲么?&rdqu;那婆婆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媳妇的真实存在,停了机子问。<:p></:p>
&ldqu;娘。是我。&rdqu;文景纠正婆婆的误会,抱着一大堆礼物已经来到了婆婆面前。<:p></:p>
&ldqu;啊呀,文景!&rdqu;那婆婆双眼一亮,忙从缝纫机旁迎了过来。一边问那天来、身体怎样等客套话,一边上上下下地打量文景。文景这天穿了一件红底子黑花的上衣、深蓝的裤子。都是赵春怀送给&ldqu;京壳儿&rdqu;的定婚服装。因两人婚事没成,又被赵家要来。赵春怀的娘在缝纫机上改了一改转送了文景。不想这身不被京壳儿认可的衣服穿在文景身上既不趋时髦、又纯朴得体。而且衬托着她那白里泛红的脸颊和脖颈,还十分袭人。<:p></:p>
&ldqu;呀呀,二年了这衣服还这么簇新?&rdqu;婆婆笑着问。<:p></:p>
&ldqu;平日不舍得穿啊。&rdqu;文景学着撒谎(其实是不愿意穿),脸呼地红了。惟恐泄露了心底的秘密,她便一样一样地取出给公婆带来的礼物,转移婆婆的注意力。<:p></:p>
&ldqu;唉呀呀,买这些干什么?春怀怎么不一起来呢?&rdqu;赵春怀的娘虽然一条声儿责备媳妇不该为他们破费,但还是满心欢喜。尤其当那自行车的座套儿和把手套子将那辆旧自行车装扮一新时,老太太简直喜不自禁。心中想着&ldqu;好媳妇富三代&rdqu;的乡村民谚,早忘了&ldqu;春怀怎么不一起来&rdqu;的话题。看这花朵儿似的媳妇既懂得怜财惜物、又懂得孝敬大人,真是欢喜得不拢嘴了。情不自禁就轻轻地摸一摸文景的小腹,自言自语道:&ldqu;三、四个月,还没显怀呢?&rdqu;她这亲昵的举动弄得文景更不好意思了。<:p></:p>
&ldqu;春怀没来信么?他说过他要来信的。&rdqu;文景猜测赵春怀一定会来信,因为作为长兄他不可能不关心春玲的归宿。<:p></:p>
一提到信,老太太的脸色就晴转阴了。她再顾不得一样一样地欣赏媳妇孝敬的物品,忙把它们都堆放在锅台上、锅盖上,就拧着小脚到里间屋里取出两封早已打开的信来,递给文景,叫文景看。<:p></:p>
上面一封是赵春怀才寄来的,除了问候父母的平安外,大部分内容是谈春玲的婚事。但是他的张与他对吴长东的承诺截然相反。他的意思是&ldqu;女攀高门&rdqu;,春玲既已出人头地端了公家的铁饭碗,怎么可以再嫁吴庄呢?即便嫁不了国家干部,最起码还不嫁个挣工资的工人。再说春玲眉不秃、眼不瞎,万人场中也是抢眼的俊姑娘,怎么可以嫁个残疾人呢?<:p></:p>
文景一边看信,一边思忖:这赵春怀很善于藏私呢。瞧他应承吴长东那口气,仿佛春玲嫁给吴长方的事就包在了他身上。想不到却口是心非,一转脸就拆台。这种看似笨拙老实、实则满有心计的人难对付呢!<:p></:p>
&ldqu;你说说这春玲,怎么就遇了个吴长方?我就不相信她会看上他!可他就是纠缠上没完没了!&rdqu;春玲娘气鼓鼓地埋怨。那无形的烦恼象一只有形的大手将她的面庞从上到下一抹,两道疏眉被抹成了八字,两个嘴角也朝下撇成了八字,愁出了一脸的&ldqu;八&rdqu;字纹儿。<:p></:p>
文景在心里说:&ldqu;不这样春玲会捷足先登?&rdqu;<:p></:p>
&ldqu;你说咱可怎么办呢?&rdqu;婆婆在向她讨意。<:p></:p>
&ldqu;不嫁他!咱当然不嫁他!&rdqu;文景亦学着赵春怀应付吴长东的口气,态度坚决地说。&ldqu;春玲已经离开了吴庄,再不受她的管辖。哼,咱就不嫁他!他奈何不了咱!&rdqu;说到此,文景再不是应付婆婆,心里也着实快意。她发狠地哼了一声,心想吴庄的小红太阳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p></:p>
&ldqu;唉呀呀,好我的亲的,事情缠手哩。你再看那封信!&rdqu;婆婆既为媳妇与赵家人站在同一立场而欣慰,又为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难以释怀。<:p></:p>
&ldqu;来自蒙古人民共和国的?&rdqu;文景一看这特殊的信封、特殊的笔迹,就有些好奇。翻来覆去地研究这张着口子、带有膻味儿的厚纸信皮儿。<:p></:p>
&ldqu;你公公还有个哥哥,从小跟人逃荒去口外,抗战期间没了音信。村里人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不想十几年后又来了。对,他来的那年是一九五五年冬天。这才知道他在大库仑(乌兰巴托)招了亲、定了居。五五年冬天来过了个年,去后寄来封信,再后来就没有音信了。据说蒙古和咱中国结了怨,断了来往了。既是这样,不交往也罢。怎么又来了这封信呢?烦死人了!&rdqu;<:p></:p>
&ldqu;我想起来了。他来时还领着个穿蒙古袍袍的小男孩儿。这男孩儿不懂汉语,问他什么总是摇头。春玲常常领着那胖出去玩儿。我们还逗他说蒙语&rdqu;文景脑中立即映出那小孩的形象了:那孩子个头出奇地高,据说是五岁,却与七、八岁的文景、春玲们差不多高。身体结实得很。圆脸膛上两腮红扑扑的,大冬天头上总是冒汗。外面穿一件棕色小袍子,腰里还裹一圈黄绸子。头戴小圆帽,脚蹬马靴。总是带一股浓浓的膻味儿。据说他从小就一日三餐喝牛奶吃羊肉,要不能壮得象铁墩子似的。<:p></:p>
&ldqu;是啊,他是老二。这封信就是他哥俩寄来的。&rdqu;<:p></:p>
文景一时还不能明白这封信给赵家带来的是祸是福,忙取出信瓤来看。只见那信是用文言文写就的,一副老学究口吻。开首是&ldqu;叔父台鉴&rdqu;,接着便是&ldqu;乡音阻隔,久疏问候。侄男泣告:家父仙逝&rdqu;的内容。俨然是请了精通中文的老年人代笔的。看到此文景便关切地问:&ldqu;伯父去世了?多大年岁?&rdqu;<:p></:p>
&ldqu;七十二了。也够个寿数了!&rdqu;那婆婆心不在焉地答。满腹心事地望着文景手中的信纸。<:p></:p>
记忆象水渍一样越洇越大。文景渐渐想起春玲小时侯向吴庄女娃们炫耀的情景。她说她家大伯父在蒙古发了财,坐飞机来了。在北京一下飞机就租了一挂火车皮,给她家运了整匹的苏联花布、栽绒毯子、还有牛肉罐头、照相机,好东西多得数不清。她家这一年过春节人来人往就如同办喜宴。其实赵福贵家家境殷实,与这强有力的外援有着很大关系呢。可是,婆婆对大伯子的去世竟然没有一点儿悲悯的表示,也太冷血了。<:p></:p>
&ldqu;你说这封信是谁送来的?吴长方!&rdqu;那婆婆忧心忡忡地说。&ldqu;他们早就拆开看了内情。吴长方说幸亏没有反动言论。不过,封资修的一套也够呛。人死了不是轻于鸿毛,就是重于泰山。怎么能叫仙逝呢?他还说考虑到怕影响春玲,才没让太多的人传看。国外有亲戚,这叫海外什么?对、对,海外关系。与蒙古修正义国家通信,在政治上就叫里通外国。与林彪是一样的性质。这不光连累春玲,也会牵连到春树和春怀呢!&rdqu;<:p></:p>
&ldqu;他是用这封信来做筹码,要挟咱们哩。&rdqu;文景附和道。<:p></:p>
&ldqu;这可怎么办呢?&rdqu;老太太急得团团转。<:p></:p>
文景陷入了沉思。她实在想不到外蒙的来信会给赵家带来这样的阴影、如此的威胁。过去曾使赵家蒙福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亲戚,如今又使他们蒙耻蒙难了。世间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祸福没有定准。可是,现世人家哪一户不是从历史的积淀中繁衍而来呢?往上追溯几代,谁家没有几门子富亲戚?即使是现今的五保户聋奶奶,原先还是赵庄一财的小妾呢!看来所谓根正苗红的真正的贫下中农原本就没有几户,仔细查起来恐怕都能牵连出问题。想到此,文景觉得自己对人世的认识超越了现实的阶级斗争观点。内心松了口气。此前,自打她从春玲娘口中得知自己家在土改时曾被错划成地的情形,心里就揪揪地害怕。惟恐会因为这段历史再惹出什么麻烦事来。既然世事不可预料、祸福全无定准,心中也就坦然了。<:p></:p>
&ldqu;你说死了就死了,写什么报丧信!这可好,惹出这等麻烦事!唉,怎么办呢?&rdqu;春玲娘以极度绝望的眼神瞅着这封信,恨不得将它瞅化了,瞅飞了。<:p></:p>
文景没料到婆媳相见会是这种局面。既想不出安慰婆婆的得体的话语,也想不出挽救赵家危局的良策。这种情况下就更不能提春树和慧慧的事了。如此复杂的心境反映到文景的脸上,就是两道秀眉颦颦蹙动,嘴角一颤一颤地欲言又止的为难样子。她将看罢的信递给婆婆后,就默默地转到缝纫机前,揪起婆婆方才的针线活儿,问:&ldqu;给我爹做衣服么?&rdqu;<:p></:p>
&ldqu;是哩。这还是他那外蒙哥哥那一年来时带的一块黑平绒哩。刚好够他的一件制服褂子,我托人家赵庄的大裁缝剪了,自己来做省几个手工费。&rdqu;<:p></:p>
文景暗想:大老爷们穿件黑平绒制服,多么山气!但是她嘴里说出来的却是:&ldqu;若是粗毛市布,我可以学着替您做,这种细活儿可就不敢沾手了。&rdqu;<:p></:p>
&ldqu;瞧瞧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
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m.diyibanzhu.quest
&ldqu;再说啦,可别小瞧这一月十块钱!你在家里时,没明没黑地受,和你爹两个人的劳力一年才能分二、三十元的现金。这一月十块,三月就超过咱一年的收入!文德上学的学费书费、咱家的油盐酱醋、糊窗的纸、娘吃的药、生炉子的煤、新添的小平车,什么不是靠这?&rdqu;<:p></:p>
&ldqu;好了。好了。我巴结人家就是了。&rdqu;文景不耐烦道。<:p></:p>
&ldqu;你那头惹他生了气,这头可以给自己铺个台阶下嘛。让人到红旗供销捎些吃食,去给你公婆嘴上抹抹油,保准二老替你说好话。再说你已经怀了人家的娃,还想怎样?&rdqu;<:p></:p>
&ldqu;对,给他家那辆旧车子上面也织副座套、把手套子!&rdqu;文景突然快活起来。将线团塞给母亲,从躺柜里取了钱,跑出去推了自行车,就去红旗供销买吃食去了。<:p></:p>
<:p> </:p>
※ ※ ※<:p></:p>
<:p> </:p>
对赵春怀的父母,文景一直建立不起公婆的概念。虽然在她离开吴庄去省城西站之前也曾在婆家吃过一顿定亲的饭,赵媒婆让她斟满了红色喜酒,高高举起先敬公爹、后敬婆母,也表演过一。但她总觉得那是在做戏、在完成一种仪式。无论在记忆里还是从情感上,当人们乍提到婆家以及公公婆婆时,首先映入她眼帘的还是长红家那土门土院、以及他那胆小如鼠的爹和饱受蛇头疔折磨的娘。他(她)们的公婆形象一经占据了她的记忆,暂时就谁也不能代替了。两位老人慈祥的面容、欢喜的眼神已深入她的骨髓了。所以,文景对赵春怀的父母也没有任何企求。不象有的新妇一样盼望婆婆给个银锁儿、手镯子,或者埋怨公公没有交给她个传家宝物。与此相反,文景所接受的财礼中,好多衣物都是&ldqu;京壳儿&rdqu;退来的。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挑剔。文景觉得自己嫁人家的儿子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出于利益的驱使,是一种庸俗自私的行为。既然在道德方面有所缺失,在其他方面就没有资格过分苛求了。当然,这种想法与她的品性相一致。她性格中的较真的特点就暗含着对自己的自查自省(当时的时髦叫法是严于解剖自己、有自知之明)。另外,她品格中富有的独立精神也决定了她不爱攀缘附会。她从来都不奢望得到她不该得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别人的恩宠和怜悯。然而这一文景却是动上门讨好公婆来了。首先是娘家的现状和吴庄的现状再一次提醒她,她必须维持自己的婚姻,重返省城西站。这样就要努力融入赵家,使自己成为赵家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为自己与赵春怀的重修旧好搭桥铺路。其次,只有与法律意义上的公婆处出感情和信任,才好给慧慧说情,救一救那可怜人。<:p></:p>
为这次婆家,文景与母亲颇费了些心机。文景本来已经从红旗供销买了免收粮票的高价挂面和苏打饼干,这对吴庄的一般人家来说既是待客上品,又是哄孩子吃的方便食物。都是极其实惠和珍贵的。当她娘从赵媒婆处得知赵福贵两口子爱吃甜食时,又急忙叫文景去供销退掉这些东西。换成了糖水梨、糖水桃等各种罐头和糖腌的红枣儿。售货员不肯给退货,文景还跑到红旗卫生院搬动了喜鹊呢。文景织了两副车座儿和把手套子,也只拣漂亮的给婆家拿,惹得文德也大不高兴哩。而且,在临走前还换上了婆婆给改过的定亲时只穿了一次的衣服。走出门外,她娘还追出来,要她带上医书和针具。文景的娘是处事公道的人,她说:&ldqu;你以晚辈对长辈的孝顺和体贴待人家,人家才能以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疼爱来对待你。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嘛。&rdqu;<:p></:p>
然而,进了赵福贵家的院,文景还是觉得格格不入。他家的红门绿窗和梁柱上终年不退色的油漆的对联、屋内传出的咯噔咯噔的脚踏缝纫机声,与初秋开镰后的节令极不协调,与庄户人家忙忙碌碌的气氛极不协调。文景明显地感到自己了个特殊婆家,是高攀了人家。这种感觉让她生分和拘谨。但是,想到慧慧的处境和母亲的嘱咐,文景还是鼓足勇气,以压倒缝纫机声的女高音响响亮亮叫了一声娘。<:p></:p>
&ldqu;春玲么?&rdqu;那婆婆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媳妇的真实存在,停了机子问。<:p></:p>
&ldqu;娘。是我。&rdqu;文景纠正婆婆的误会,抱着一大堆礼物已经来到了婆婆面前。<:p></:p>
&ldqu;啊呀,文景!&rdqu;那婆婆双眼一亮,忙从缝纫机旁迎了过来。一边问那天来、身体怎样等客套话,一边上上下下地打量文景。文景这天穿了一件红底子黑花的上衣、深蓝的裤子。都是赵春怀送给&ldqu;京壳儿&rdqu;的定婚服装。因两人婚事没成,又被赵家要来。赵春怀的娘在缝纫机上改了一改转送了文景。不想这身不被京壳儿认可的衣服穿在文景身上既不趋时髦、又纯朴得体。而且衬托着她那白里泛红的脸颊和脖颈,还十分袭人。<:p></:p>
&ldqu;呀呀,二年了这衣服还这么簇新?&rdqu;婆婆笑着问。<:p></:p>
&ldqu;平日不舍得穿啊。&rdqu;文景学着撒谎(其实是不愿意穿),脸呼地红了。惟恐泄露了心底的秘密,她便一样一样地取出给公婆带来的礼物,转移婆婆的注意力。<:p></:p>
&ldqu;唉呀呀,买这些干什么?春怀怎么不一起来呢?&rdqu;赵春怀的娘虽然一条声儿责备媳妇不该为他们破费,但还是满心欢喜。尤其当那自行车的座套儿和把手套子将那辆旧自行车装扮一新时,老太太简直喜不自禁。心中想着&ldqu;好媳妇富三代&rdqu;的乡村民谚,早忘了&ldqu;春怀怎么不一起来&rdqu;的话题。看这花朵儿似的媳妇既懂得怜财惜物、又懂得孝敬大人,真是欢喜得不拢嘴了。情不自禁就轻轻地摸一摸文景的小腹,自言自语道:&ldqu;三、四个月,还没显怀呢?&rdqu;她这亲昵的举动弄得文景更不好意思了。<:p></:p>
&ldqu;春怀没来信么?他说过他要来信的。&rdqu;文景猜测赵春怀一定会来信,因为作为长兄他不可能不关心春玲的归宿。<:p></:p>
一提到信,老太太的脸色就晴转阴了。她再顾不得一样一样地欣赏媳妇孝敬的物品,忙把它们都堆放在锅台上、锅盖上,就拧着小脚到里间屋里取出两封早已打开的信来,递给文景,叫文景看。<:p></:p>
上面一封是赵春怀才寄来的,除了问候父母的平安外,大部分内容是谈春玲的婚事。但是他的张与他对吴长东的承诺截然相反。他的意思是&ldqu;女攀高门&rdqu;,春玲既已出人头地端了公家的铁饭碗,怎么可以再嫁吴庄呢?即便嫁不了国家干部,最起码还不嫁个挣工资的工人。再说春玲眉不秃、眼不瞎,万人场中也是抢眼的俊姑娘,怎么可以嫁个残疾人呢?<:p></:p>
文景一边看信,一边思忖:这赵春怀很善于藏私呢。瞧他应承吴长东那口气,仿佛春玲嫁给吴长方的事就包在了他身上。想不到却口是心非,一转脸就拆台。这种看似笨拙老实、实则满有心计的人难对付呢!<:p></:p>
&ldqu;你说说这春玲,怎么就遇了个吴长方?我就不相信她会看上他!可他就是纠缠上没完没了!&rdqu;春玲娘气鼓鼓地埋怨。那无形的烦恼象一只有形的大手将她的面庞从上到下一抹,两道疏眉被抹成了八字,两个嘴角也朝下撇成了八字,愁出了一脸的&ldqu;八&rdqu;字纹儿。<:p></:p>
文景在心里说:&ldqu;不这样春玲会捷足先登?&rdqu;<:p></:p>
&ldqu;你说咱可怎么办呢?&rdqu;婆婆在向她讨意。<:p></:p>
&ldqu;不嫁他!咱当然不嫁他!&rdqu;文景亦学着赵春怀应付吴长东的口气,态度坚决地说。&ldqu;春玲已经离开了吴庄,再不受她的管辖。哼,咱就不嫁他!他奈何不了咱!&rdqu;说到此,文景再不是应付婆婆,心里也着实快意。她发狠地哼了一声,心想吴庄的小红太阳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p></:p>
&ldqu;唉呀呀,好我的亲的,事情缠手哩。你再看那封信!&rdqu;婆婆既为媳妇与赵家人站在同一立场而欣慰,又为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难以释怀。<:p></:p>
&ldqu;来自蒙古人民共和国的?&rdqu;文景一看这特殊的信封、特殊的笔迹,就有些好奇。翻来覆去地研究这张着口子、带有膻味儿的厚纸信皮儿。<:p></:p>
&ldqu;你公公还有个哥哥,从小跟人逃荒去口外,抗战期间没了音信。村里人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不想十几年后又来了。对,他来的那年是一九五五年冬天。这才知道他在大库仑(乌兰巴托)招了亲、定了居。五五年冬天来过了个年,去后寄来封信,再后来就没有音信了。据说蒙古和咱中国结了怨,断了来往了。既是这样,不交往也罢。怎么又来了这封信呢?烦死人了!&rdqu;<:p></:p>
&ldqu;我想起来了。他来时还领着个穿蒙古袍袍的小男孩儿。这男孩儿不懂汉语,问他什么总是摇头。春玲常常领着那胖出去玩儿。我们还逗他说蒙语&rdqu;文景脑中立即映出那小孩的形象了:那孩子个头出奇地高,据说是五岁,却与七、八岁的文景、春玲们差不多高。身体结实得很。圆脸膛上两腮红扑扑的,大冬天头上总是冒汗。外面穿一件棕色小袍子,腰里还裹一圈黄绸子。头戴小圆帽,脚蹬马靴。总是带一股浓浓的膻味儿。据说他从小就一日三餐喝牛奶吃羊肉,要不能壮得象铁墩子似的。<:p></:p>
&ldqu;是啊,他是老二。这封信就是他哥俩寄来的。&rdqu;<:p></:p>
文景一时还不能明白这封信给赵家带来的是祸是福,忙取出信瓤来看。只见那信是用文言文写就的,一副老学究口吻。开首是&ldqu;叔父台鉴&rdqu;,接着便是&ldqu;乡音阻隔,久疏问候。侄男泣告:家父仙逝&rdqu;的内容。俨然是请了精通中文的老年人代笔的。看到此文景便关切地问:&ldqu;伯父去世了?多大年岁?&rdqu;<:p></:p>
&ldqu;七十二了。也够个寿数了!&rdqu;那婆婆心不在焉地答。满腹心事地望着文景手中的信纸。<:p></:p>
记忆象水渍一样越洇越大。文景渐渐想起春玲小时侯向吴庄女娃们炫耀的情景。她说她家大伯父在蒙古发了财,坐飞机来了。在北京一下飞机就租了一挂火车皮,给她家运了整匹的苏联花布、栽绒毯子、还有牛肉罐头、照相机,好东西多得数不清。她家这一年过春节人来人往就如同办喜宴。其实赵福贵家家境殷实,与这强有力的外援有着很大关系呢。可是,婆婆对大伯子的去世竟然没有一点儿悲悯的表示,也太冷血了。<:p></:p>
&ldqu;你说这封信是谁送来的?吴长方!&rdqu;那婆婆忧心忡忡地说。&ldqu;他们早就拆开看了内情。吴长方说幸亏没有反动言论。不过,封资修的一套也够呛。人死了不是轻于鸿毛,就是重于泰山。怎么能叫仙逝呢?他还说考虑到怕影响春玲,才没让太多的人传看。国外有亲戚,这叫海外什么?对、对,海外关系。与蒙古修正义国家通信,在政治上就叫里通外国。与林彪是一样的性质。这不光连累春玲,也会牵连到春树和春怀呢!&rdqu;<:p></:p>
&ldqu;他是用这封信来做筹码,要挟咱们哩。&rdqu;文景附和道。<:p></:p>
&ldqu;这可怎么办呢?&rdqu;老太太急得团团转。<:p></:p>
文景陷入了沉思。她实在想不到外蒙的来信会给赵家带来这样的阴影、如此的威胁。过去曾使赵家蒙福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亲戚,如今又使他们蒙耻蒙难了。世间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祸福没有定准。可是,现世人家哪一户不是从历史的积淀中繁衍而来呢?往上追溯几代,谁家没有几门子富亲戚?即使是现今的五保户聋奶奶,原先还是赵庄一财的小妾呢!看来所谓根正苗红的真正的贫下中农原本就没有几户,仔细查起来恐怕都能牵连出问题。想到此,文景觉得自己对人世的认识超越了现实的阶级斗争观点。内心松了口气。此前,自打她从春玲娘口中得知自己家在土改时曾被错划成地的情形,心里就揪揪地害怕。惟恐会因为这段历史再惹出什么麻烦事来。既然世事不可预料、祸福全无定准,心中也就坦然了。<:p></:p>
&ldqu;你说死了就死了,写什么报丧信!这可好,惹出这等麻烦事!唉,怎么办呢?&rdqu;春玲娘以极度绝望的眼神瞅着这封信,恨不得将它瞅化了,瞅飞了。<:p></:p>
文景没料到婆媳相见会是这种局面。既想不出安慰婆婆的得体的话语,也想不出挽救赵家危局的良策。这种情况下就更不能提春树和慧慧的事了。如此复杂的心境反映到文景的脸上,就是两道秀眉颦颦蹙动,嘴角一颤一颤地欲言又止的为难样子。她将看罢的信递给婆婆后,就默默地转到缝纫机前,揪起婆婆方才的针线活儿,问:&ldqu;给我爹做衣服么?&rdqu;<:p></:p>
&ldqu;是哩。这还是他那外蒙哥哥那一年来时带的一块黑平绒哩。刚好够他的一件制服褂子,我托人家赵庄的大裁缝剪了,自己来做省几个手工费。&rdqu;<:p></:p>
文景暗想:大老爷们穿件黑平绒制服,多么山气!但是她嘴里说出来的却是:&ldqu;若是粗毛市布,我可以学着替您做,这种细活儿可就不敢沾手了。&rdqu;<:p></:p>
&ldqu;瞧瞧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